试论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实意义「论文」(农业的多功能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上)

admin9个月前农业信息111

“试论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实意义”一文刊登在2019年第10期《现代化农业》杂志上。全文从农业多功能性的含义、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内容、农业多功能拓展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实意义。现在发布在今日“邓蓉说三农”栏目里,供大家参阅。

《试论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实意义》

农业原本就具有多重功能,但是在一味追求农业是粮食产业或是初始食品产业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忽略的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是覆盖地球表面积最大的人类产业,各地的农耕行为都会局部的影响到周遭的生态环境,会影响到当地的小气候,也会影响到深受环境影响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当人们感受到生存环境变差的时候(比如过度垦荒带来土地的沙漠化、石漠化;围湖造田带来的旱涝灾害;冬季农田裸露带来的风沙等),才会反思农业原来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粮食和果蔬等食品,还有更重要的良好人居环境和由农耕文化为主线的乡村文化环境和乡村社会环境。

比如: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小桥流水、文人辈出、气候温润宜人。当近几十年来“开发区热”兴起之后,大面积的水田被填埋,兴建了各种开发园区。水田其实就是人工湿地,能促使气候变得温润宜人。当水田面积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温润宜人的气候也就不复存在了,气候变得干燥,风沙会产生,尘土会变多。而且当地原本以水稻栽培为特色的农耕文化环境和农村社会环境也同样面临着危机。这时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水田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那些可以充饥的稻米……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在我们努力实践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全面探讨农业多功能拓展在我国农业和乡村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为人类提供数量更多、品质更优的农产品(农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农业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在我们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当下,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农业的最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这就是农业的经济功能,但农业同时还具备多种其他功能。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就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保障动物福利功能等多种功能,使农业从单一强调生产功能或经济功能的产业,向着农业多种功能综合拓展的方向发展。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未来构建大农业的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过去由于人们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人们尚未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统一认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作为一个社会的战略产业,政府和社会对其发展所需要的支持保护体系,一直没有能够系统的构建起来。

未来随着对于农业多功能性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丰富农业自身的内涵,并有利于各地把特色农业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耕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农业产业的范畴。这也将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筑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支撑。

另外,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产业的现状开辟新的路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优质农产品、地域特色农产品、深精加工农产品的消费也会迅速增长。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其本身的服务性功能也会日渐凸显,具有地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会逐渐体现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也会日益的兴起,这将有利于农业和乡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会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与发展层面,也会不断提升各地地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产品附加价值和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总之,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也具有实践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耕历史悠久、地域农业特点突出的农业大国来说,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产业,也将会是我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的经济功能

农业的经济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食物的功能,另一类是生产非食品类工业原料功能。

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食物都来自于农业及其产品,而农业就是生产农产品的行业。因此,农业生产农产品就体现了其最基本的功能——经济功能,这一点一直是人们最重视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农业的经济功能看作是农业唯一的功能,由此忽略了农业的其他功能。

在其经济功能方面,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与工业原材料。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年粮食产量为65789万吨(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保证了我国人均占有粮食400kg以上;全年蔬菜产量约为80000万吨,保证了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在500kg以上。我国农业产业生产的猪肉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生产的羊肉、鸡蛋和水产品均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3%以上。我国生产的苹果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生产的梨和西瓜均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

农业的生产非食品类工业原料功能也很重要,棉花、羊毛、麻类、天然皮革、蓖麻、作为生物燃料的玉米(生产生物乙醇)和油菜(生产生物柴油)、中药材等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比如,棉花除了是优质的纺织纤维之外,还是军事工业中生产炸药的重要原料;再比如,生产工业乙醇的玉米和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原料。因此,农业的经济功能不仅是关系到食品产业,还关系到军事工业、能源工业、轻纺工业、制革工业等,足见农业的经济功能之强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才能实现供给的持续稳定,也才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正是由于我国农业的经济功能发挥的正常,才保证了我国这样一个全球人口大国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农业的生态功能

如前所述,农业是覆盖地球表面积最大的人类产业,各地的农耕行为都会局部的影响到周遭的生态环境,会影响到当地的气候变化。良好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而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模式或不良的农业经营模式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比如,过度地减少人工湿地(南方的水稻田),就会导致气候干燥、风沙变大;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围湖造田,就会导致旱涝灾害的频发;对于林地和草原的过度开垦,就会导致土地的沙漠化等。

由此,人们开始探究良好的农业经营模式,希望在农业经营的同时能使生态环境变得良好。比如,免耕法的实施就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并避免产生扬沙;北方农田在冬季以收割后的秸秆进行覆盖,就能在保持土壤水分的同时也减少扬沙的产生;在我国南方,有计划地保留一定量的人工湿地(水稻田)的数量,就能使温润宜人的气候环境得以维系;科学合理的农田灌溉系统,既能节约水资源也能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减少对于林地的砍伐,发展人工林地,就有利于空气的净化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循环发展(种植业废弃物用于养殖业,养殖业的废弃物用于肥田),就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农家肥替代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施用有机肥的作物抗病性更强),避免农田污染和土壤污染,并使食品更加健康安全等。

当农业经营能促使生态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时,农业自身也就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营也就体现出了良好的生态功能。

(三)农业的维系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

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维系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基础。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合理利用和维护乡村资源与保持乡村生态环境。只有做到这一点,我国的乡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也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必须首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与全社会对于农业与乡村发展的需求相协调,并以此成为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要发挥农业的维系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功能,就必须强调农业及其拓展产业的维系生存与就业功能。在欧洲,人们把维持农村地区人口的生存和就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的内容之一来加以重视,因为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村的文化传统是要靠一代一代的农民来传承的。如果农业维系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不复存在,那么农民也就不可能继续留在乡村,农民就将成为日渐消失的一群人。

如果乡村没有一定的人口数量,那么乡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乡村的文化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就无法继续传承下去。因此,保护农业的生存与就业功能,也就是在保护乡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乡村的文化和乡村的社会结构。只有当乡村人口能够利用乡村资源获得相对合理的收入时,才能避免乡村人口的过度城市化,也才能保留乡村经济的活力,最终才能促使农业发挥出维系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四)农业的农耕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乡村是人类最早的集居区,农业和乡村传承着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完整的经济和文化基因一直发展至今。在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之下,研究农业的农耕文化传承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而这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却是以农耕文化为最基本的脉络一脉传承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事农业。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国的黄河流域就开始了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从那时起,中原农业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传统。伴随着以种植农作物为基本生产经营方式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农耕文化应运而生,而且绵延几千年不曾断绝。我国乡村现存的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与传统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在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文化是其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直接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为目的,它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生存方式,也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农业发展促进了农耕文化发展,农耕文化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几千年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时代的思想意识、农耕习俗、乡村传统文化、乡土风俗习惯等。农耕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比如“男耕女织”、“世外桃源”等。这些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又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人们希望生活悠闲、希望有更多的闲暇,人们希望通过减少压力而多一些悠闲的心态,人们不希望终日陷于忙碌之中。农业和乡村对于人们这些需求的满足,就催生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崇尚勤劳、孝顺、坚韧、朴实、诚信等传统美德,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勤劳和坚韧的典型,这种精神在当前依然值得大力提倡。那些乡土中原本就存在的朴实和诚信,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尤其值得倡导和弘扬。在我国社会家庭日渐核心化的浪潮之下,尊老爱幼、勤劳、孝顺等传统美德也同样值得发扬光大。

(五)农业的保存乡村景观功能

乡村景观包括两部分内容:农耕景观(农业经营景观)和乡土民居景观。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业经营已经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农业经营系统,也构筑了各地不同风格的农耕景观或农业经营景观。比如高原地区的农牧综合经营系统、北方的农耕-草原-森林综合经营系统、北方旱作梯田综合经营系统、西南地区的山地-稻作梯田经营系统、江苏兴化低洼地区的跺田-芋头-油菜经营系统、浙江湖州和广东顺德的桑基鱼塘综合经营系统等。

各地这些不同的农业经营系统传承千年,在实现保障生存基本需求(满足人们的衣食之需)的同时,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份满足精神需求(尤其是审美需求)的农耕文化遗产——具有审美价值的农业经营场所。每一处农耕文化遗产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景,或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或是漫山遍野的森林、或是北方那浑厚质朴的旱作梯田,或是南方那从山下一直攀援到达山顶的水稻梯田,或是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油菜花和向日葵,或是那早已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桑基鱼塘,……

从乡土民居来看,全国各地都有不同风貌特色民居,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在与环境抗衡中形成的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同地域民居风景的内容。黄土高原的窑洞,依山而凿、节省资源、冬暖夏凉;山陕两省的地坑院,沿着黄土塬下挖出四方天井,再在四面开凿出窑洞,除了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之外,还能躲避黄土高原上的强风;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可以克服当地高温、高湿、多雨的问题;福建的土楼可以有效抵御来自海上的风险;东北的地窝子,可以帮助人们抵抗冬季的严寒;……

农业具有保存乡村景观的功能。农业经营景观和乡土民居景观的保留功能,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紧密相关。与乡土风情和农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农业景观(比如古老的村落、历史悠久的梯田、辽阔的草地和放牧场景等),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的满足和其经营收益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向日葵、薰衣草、荞麦花、土豆花,插秧的梯田、长满芋头的跺田、层层叠叠的山地等,都因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成为今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传统特色的多彩民居,要比新建的乡村别墅更具有休闲旅游价值。

另外,有研究表明,农业景观美学休闲价值与环境中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表现出负相关。如果政府的相关政策继续鼓励农民增加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那么乡村和农业的景观价值就会越来越小。

还有,农业所具有的保护乡村景观功能还有利于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会有影响,乡村环境作为休闲和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农业生产产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会有冲突。而科学的农业经营、作物实行轮作或休耕、有机肥料和混合肥料的使用、森林绿化率的提高等,都会对乡村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景观价值提升、土壤肥力保持、气候条件改善等都有正面的作用。

因此,在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果认定一个区域未来将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要方向,那么在其农业经营中就要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逐渐以农家肥和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在耕作制度上也要实行轮作。而且,对于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要加以保护,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的保存乡村景观功能,并且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六)农业的保障动物福利功能

农业生产经营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产值比重越来越大的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保证动物的福利已经成为法律。如果我们希望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市场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话,那么就应将保障动物福利作为农业多功能拓展的一个方向来加以重视。

我国曾经有大量的畜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越来越小。其中的原因很多,目前来看直接的原因主要是动物疫病、产品标准、动物福利状况等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对畜产品的生产经营理念不同,将会制约我国未来畜产品的出口。

当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之后,畜牧业生产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畜牧业经营的效率确实提高了。但在此时,发达国家开始认为过高的畜产品生产效率使得动物的生长环境越来越恶化,动物的疫病也不断增加,人们应该像重视人权一样也重视动物权利,要保证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良好。因此,未来畜牧业生产环境达不到动物福利标准的畜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保障动物福利,直观看起来是人对饲养动物的友善,其实实际上也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只有保障了饲养动物福利,才会减少动物的疾病,才能有效地减少动物用药,才能减少食用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量,人们食用的畜产品也才会更加安全。因此,农业必须承担起保障动物福利的功能,这也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必须遵循的经营道德准则。

三、农业多功能拓展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让全社会对农业有新的认识,藉此关心农业和重视农民

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拓展的深入研究,通过对于农业多对功能拓展理念的广泛宣传,可以在全社会倡导“对农业友好、对农民友善”的新观念。农业发展不仅是农民的事、国家的事,其实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食品安全与生存环境的大事。只有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农业、亲近农业、尊重农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获得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人们更加理解农业与乡村了,人们就会对农业与乡村多一份友善和牵挂,对农民多一些尊重与理解。

农民也是经营者,他们也同样希望通过农业经营获得与社会平均获利水平相当的收益。如果社会不以农民的分散和弱小而对农产品压级压价,而是体谅农业经营周期长、农业投入成本的增长和农民劳动价值的增长,那么农民就会由于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持续经营,社会就可以获得相对安全而放心的农产品。如果农民依靠规范的经营不能获得合理的收益,那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也就更加难以保障了。

(二)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为农业补贴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农业承担了多种功能,有些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利(非基本需求的农副产品),有些可以通过市场部分获利(人们的基本食品,粮、菜、肉、奶等),有些无法通过市场来获利(避免风沙、改善环境、生态保护、传承文化、稳定社会等)。

对于那些非基本需求类的农副产品,比如价格较高的有机食品类农副产品、地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大众日常消费的农产品,因而其经营获利水平较高,具有依靠自身的经营而稳定获利的能力,这类农产品可以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对于满足社会大众基本需求的农产品,也就是广大民众日常所需的基本食品(粮、菜、肉、奶等),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其利润水平往往会低于社会平均获利水平。这时农民作为理性人就会做出选择,是继续从事农业经营,还是弃农从工或是弃农从商。如果大量的农民放弃农业经营,那全社会的食品供给就会出现缺口。当农业不被重视、农民不被尊重、农民收入低下时,就无法在数量上保障食品安全,更何谈从源头上实现食品安全。

中国是位居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食品的供给不充分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站在各级政府的角度,为了维系全社会食品供给的稳定,就必须为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提供各种类型的经营补贴,要使他们能够通过从事农业经营稳定获得社会平均的利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可以持续获得稳定而安全的食用农产品,并由此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于农业所承担的避免风沙、改善环境、生态保护、传承文化、稳定社会等功能,由于其只能获得社会效益而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因而农业所承担的这部分功能的实现,只能依靠各级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补贴来实现。比如为了节约和涵养水源,农民必须改变以往种水稻的习俗而改种玉米,节水的效益全社会分享了,而农民由此减少的经营收益就需要通过政府提供的节水补贴来补足。再比如,农民原本可以在山区经营农田和果树,但是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政府决定封山育林了(生态环境变好,全民收益),可农民却由此失去了其固有的农业经营场所。这时,就需要政府补贴农民所损失的收益,并引导农民由经营农业向守护山林转换角色。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源自于乡村,因而保护传统文化就要从源头来保护,也就是说,要在乡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的保护获益的是全社会,当要求农业和农民承担起这一职责的时候,同样需要政府提供补贴来推动农业和乡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总之,当农业的一部分功能无法通过市场而获得经营利润时,只有通过各级政府提供各类补贴,才能使农业的这些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

各级政府需要对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充分的认识,并确定哪些农业功能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利,哪些农业功能只能部分通过市场来获利,哪些农业功能无法通过市场来获利。这样,就能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并提供必要的农业补贴。只有做好农业的多功能拓展,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基础,我国的乡村也才能保有一片青山绿水。

(三)通过倡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乡村要维系良好生态环境、要循环利用资源、要产出健康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要促进乡村多要素联动、多产业融合,提升产业融合的辐射带动能力。

要增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发展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各级政府多层次、多方面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乡村产业融合经营创新力度和对于相关人才培养的支持,使乡村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活力,通过乡村产业发展的繁荣来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农业多功能拓展可以作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农业的多种功能可以直接嵌入到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形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使乡村产业发展更具活力,确保农民能分享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的增值收益。总之,通过倡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能直接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关文章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纵观国内外发展态势,全球农业正向着...

安徽桐城:农行赋能智慧农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娱乐圈的“假戏真做”,祸害了多少女明星?(农业银行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桐城:农行赋能智慧农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娱乐圈的“假戏真做”,祸害了多少女明星?(农业银行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合肥7月31日电(记者韩震震)7月27日上午,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内一片忙碌景象。一期已经投产的玻璃温室内,工人...

【南充】顺庆区:共商现代农业大计 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南充市电商产业园)

【南充】顺庆区:共商现代农业大计 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南充市电商产业园)

3月19日,南充市顺庆区现代农业商会深入顺庆区部分农业产业园,实地调研农业发展、经营现状,共商现代农业大计,助力顺庆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 10余个蔬菜大棚里,碧绿的瓜蔓上挂满了...

「新农艺绘丰收」“小池子”变“大格田”增地又增收(小池田字格书写图片大全)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数字赋能让云南玉溪传统农业更“智慧”谷建芬怒了,就刀郎的《罗刹海市》发表了律师声明(玉溪数字经济产业园)

数字赋能让云南玉溪传统农业更“智慧”谷建芬怒了,就刀郎的《罗刹海市》发表了律师声明(玉溪数字经济产业园)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在全区推广“烟叶生产动态管理平台”,以“互联网+”提升服务农户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省“烟叶生产动态管理平...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新时代新的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新时代新的征程)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河北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