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新政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admin1年前农业信息154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开放支撑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更加深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实业兴邦,产业强国,应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开放支撑新发展格局。

打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业兴邦,产业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表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董事长陈卫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战略引领、机制优化和聚力攻关,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应鼓励以国资央企等领军企业为主体,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锋表示,要以“产业大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数据要素应用赋能数实深度融合,推进数实融合,对于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堂“必修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许召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好现代化产业体系,最核心的是全面准确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随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能够生产出高品质、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要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必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保持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能够绿色低碳,能够适应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

许召元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有较强的韧性和自主能力,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冲击时,产业体系也能保持基本运转。这就需要通过“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保障国内生产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境界。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能提供高水平的要素回报,能够为就业人员提供较高的收入,要让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一致。

“只有实现上述目标的产业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撑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并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体系已比较完善,但对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还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提高效率。”许召元说。

在许召元看来,首先,我国的产业体系要形成更加良好的可持续竞争生态,发展更多的“专精特新”商品和企业,最终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引导企业向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方面不断升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重视相关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市场化体系建设,要按照《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并做好产业和服务质量信息披露,从而引导企业增强提升产品质量的内生动力。

其次,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培育我国新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从过去的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到劳动力质量优势上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支撑和供应,形成高素质劳动力的新优势。

再次,进一步优化我国生产力布局,要形成我国世界级产业集群、国家级产业集群和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好我国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竞争优势。

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的环境

构建新发展格局,除了做好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还要做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委会主委于干千表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在规则应用方面,应强化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上的重要载体功能和定位,持续推进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创新。在规则对接方面,制定中国政策的解释文件,密切跟踪经贸往来密切国家在规则范本注释方面的态度和实际做法,减少争议纠纷。在规则体系健全方面,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聚焦经贸规则中通关合作、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动者权益、国有企业等谈判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放到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制度创新探索。

许召元表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走出去”中,我们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要始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为国内消费者服务,也要持续参与国际竞争,为全球消费者服务,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仅要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卖出去,还要不断做好全球生产力的布局和优化。

而在“引进来”方面,许召元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蕴含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要能让国外的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也能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进入国内市场,让全球分享到中国发展的红利。我们在重要的国际规则方面,要和全球先进水平相接轨,在不断参与全球化标准、国际规则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国内的规则本身要和全球接轨,然后在全球化规则塑造中积极参与,形成有利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的环境。

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小霞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表示,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是应对、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风险和挑战、矛盾和问题的法宝。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科技自立自强要打“组合拳”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景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就是围绕新型举国体制所采取的一种更加精准的管理方式,不仅重新调整了科技部的功能,还将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进一步理顺了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金李指出。

其次,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既要发挥好政府在重大科技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但同时政府和市场要进行充分的适配。要解决好当前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并没有能够真正成功转化为企业先进生产力的问题。因此,要打通从0—1的原始创新、从1—100的应用研究,甚至从100—10000的产业化、市场化环节,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再次,要打通科技、教育、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堵点和痛点,全面且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硬核科技的深度创新和原始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新动能。

重点做好补短板、锻长板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重点还要做好补短板和锻长板工作。围绕补短板,特别是要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新组建科技部,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等。”王晓明表示,另外,也要补科技创新能力、体制和组织方面的短板。

王晓明指出,在补短板的同时,也要锻长板。

要找到一些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的技术和突破口,聚集起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等重要科技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大攻关,不断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从0到1”的大成果产出。例如下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还有生物基因合成生物、新能源的氢能储能技术等,找好突破口,做好协同创新。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最终要转化为创新成果,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王晓明表示,要探索创新联合体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能。同时,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

王晓明告诉本报记者,纵观世界科技史可以发现,科技强国崛起的基础是科技自立自强,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除了自由探索之外,还需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力度不断升级、手段更加多样。在这种背景下,仅靠创新主体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金李指出,由国家来牵头更好地统筹科技力量,能够在重大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系统性共建和攻坚克难,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因此,要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积极探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王晓明告诉本报记者。

李景虹也建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不懈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建立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加强科研体制机制建设、知识产权建设、产学研转化、科学文化及科普工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共同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创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走出中国特色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丽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走好农业强国之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看来,要充分结合“大国小农”农情特色,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

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无不体现着粮食安全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分量。

“农业强国目标的核心要义是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吃饭问题,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杜志雄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板,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定践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兼顾农业资源禀赋约束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全域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要素利用效益,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区在耕地占补平衡中搞占优补劣、占水补旱、占近补远;农民或合作社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非粮”建设的行为时有发生。

为此,刘木华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对所有耕地信息进行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并引入耕地保护社会群众监督机制,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

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扎实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下,要着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乡村产业实现了新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解决,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为显著。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民建贵州省委主委李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融合三大产业。要跳出乡村“小视野”,放在一个更宏阔的视野来考量。立足各地资源禀赋,融入县域经济、市域经济乃至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找到各地在产业链中的价值。采取“公司+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模式,推动一产“接二联三”融合发展,让乡村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试验田”。

如何解决农村产业振兴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姜楠看来,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涉及人才、用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措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立足基本国情农情推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杜志雄认为,以农业强国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走出适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之路。

在杜志雄看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上用力发力,探索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相互促进的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小农户充分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为此,他建议,当前,在“大国小农”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稳产保供能力。以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为思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努力提高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

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提升规范发展水平,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完整、高效、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相关文章

农业在变革,成本在增加,农业行情却难见起色(农业的变革)

农业在变革,成本在增加,农业行情却难见起色(农业的变革)

大家都说这几年是农业的变革期,军师也是这样的感觉,乍一看去,国家政策一浪接一浪,大企业投资农业也是彼此起伏,不少的科技产品也有应用到农业当中去。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光从媒体上看,中国农业还是...

浅谈如何高质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这一转变的必然选择,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一个较...

打好“组合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扎实实把全国两会的部署落到实处,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对“民生、产业、应急”提出重点保障措施(烟台水库项目)

《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对“民生、产业、应急”提出重点保障措施(烟台水库项目)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胶东在线3月21日讯(记者 邬勇)“《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对‘民生、产业、应急’提出了重点保障措施。”3月21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新闻发...

“齐鲁样板·更好潍坊”乡村振兴媒体行首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哈佛大学惊奇发现:寿命和晚饭有关!晚饭吃的越多,活的就越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规划)

记者 王钟玉 马小杰 9月13日,“齐鲁样板·更好潍坊”乡村振兴媒体行活动启动首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网络名人和媒体记者先后走进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农业高新技...

2023年南京溧水草莓节 暨南京现代农业招商推介会开幕(溧水草莓采摘园地址)

2023年南京溧水草莓节 暨南京现代农业招商推介会开幕(溧水草莓采摘园地址)

南报网讯(记者 孔伟 通讯员 袁航) 2月10日,2023年南京溧水草莓节启动仪式暨南京现代农业招商推介会在傅家边精品草莓园广场正式启动。活动现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