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袁隆平精神,打造现代化农业(学袁隆平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在表达沉痛哀思的同时,关键要学习弘扬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仍旧记得2020年袁隆平院士的90岁生日的时候,在直播中深情呼吁道:“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正所谓“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发展无疑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基础具有战略性意义。而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传统农业模式,到以智能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并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过程。它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年轻人的奋力接棒,把知识、技术与青春挥洒在一片乡土之上。
在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虹吸”效应下,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和儿童占比较大的情况较为普遍。可是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基础和创造性氛围,若是不对这种形势加以扭转,势必会延缓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步伐。
要想激发农业活力,改变年轻人不愿务农的现状,首先要做好基础性收入保障。比如,可以通过进一步普及农业保险,使农民不再戚戚于自然灾害等破坏性打击,尽量降低“看天吃饭”带来的不稳定性。在科学研究、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项目,通过补贴等形式推动其走向正轨,织密兜底保障之网,为具有风险性的创新尝试减少后顾之忧。
此外,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技术咖、研究者和商业新秀们在乡土之间一展身手。营造良好的“务农环境”,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比如,要想赶上直播的热潮、搭上电商的快车,就有必要在道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而进一步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等正向激励,也能有效解决年轻人在创业初期缺乏启动资金等普遍难题。
面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牢固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理想信念,学习袁隆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和崇高风范。“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心怀祖国与人民,脚踏实地,把业绩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刘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