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秸秆变地膜,田绿食更安(地膜与秸秆分离方法有哪些)

admin1年前农业信息139

◎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你看,被土盖住的地膜已经没了,外面还留了一点点地膜,也是一捏就碎。”

大暑节气,江苏省常州市的农田里,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冬生一边用锄头翻土,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图为今年6月江苏(昆山)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水稻田用上了秸秆降解地膜。

“我们合作社种了5000多亩红香芋。往年7月份,就该雇人下地人工除膜了,每亩至少要4个工时,也就是320元左右,就这样还除不干净,因为地膜上覆了一层土。”蔡冬生感慨道,“今年用上了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不用人工除膜,也不担心‘白色污染’了。”

不只是常州的红香芋,如今,江苏的番茄、大蒜和甘薯,还有宁夏的马铃薯,海南的甜瓜……都用上了这种生物降解塑膜。

改性秸秆与高分子材料“牵手”成功

地膜,曾被称为农业生产的“白色革命”。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引入国内,随后迅速推广普及,目前,我国农用地膜年用量达140万吨。

大规模使用塑料地膜,在助农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破碎的地膜还会转化成微塑料,通过动植物进入人体,危害百姓健康。虽然国际市场上推出一些降解地膜产品,但其高昂的成本、单一的性能,令我国农民很难接受。

而另一方面,随着“禁烧令”全面出台,秸秆的综合利用成为一道新难题。

“能不能为秸秆找到一个高效利用的出路,同时把降解地膜成本减下来?”2011年,苏州大学高分子材料学专业毕业的徐磊来到江苏省农科院。带着学科交叉融合的眼光,他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需求巨大的新领域。

认准方向的徐磊,一头扎进实验室。然而,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他:粗糙的秸秆跟高分子材料根本“玩不到一起去”。

“降解地膜的主要成分是PBAT(降解树脂),而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秸秆有较强的纤维分子内氢键,使其与降解树脂的相容性较差且分散性不佳。”徐磊说,这就像是冷水冲泡的奶粉,表面浮着大大小小的“奶疙瘩”,无法达到成膜条件。

为了让两者融合,徐磊用更强的粉碎机,一遍又一遍研磨。秸秆颗粒直径从300目缩小到500—800目,勉强能用了,但是能耗成本也大大上升。徐磊陷入了迷茫。

2019年,他来到江苏太仓的一家秸秆饲料厂调研,无意中听到负责人在抱怨:切割秸秆产生的粉尘每个月有100吨,没法利用还堵塞磨头,真是烦人。

徐磊顿时眼前一亮,问道:“这粉尘粒径多少?”

“大概1000目。怎么了?”饲料厂负责人不解地看着他。

“太好了!我就是在找它。”一瞬间柳暗花明,徐磊高兴坏了。

但是,1000目的秸秆颗粒,表面活性依然不强,必须想办法让秸秆颗粒变得更“活泼”。

“我们尝试过很多途径,最后找到一种改性方法,其原理就像给秸秆颗粒表面加上‘活化层’,也就是用改性处理技术和秸塑共混造粒工艺,让秸秆粉和生物降解高分子充分结合,通过成型技术制成秸塑复合生物降解材料。”徐磊说。

个性地膜为农作物“量体裁衣”

2020年初,在徐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新型生物降解地膜终于研发成功,当年推广应用量达300吨。

今年,蔡冬生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采用了这种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清明前覆的膜,7月中旬已不见踪影。

“在田间土壤特定环境下,地膜可通过微生物作用在一定时间内降解,最终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回归大自然。”徐磊说。

在新型地膜中,秸秆粉占30%,不仅成本大大降低,力学性也能得到巩固,其“韧性”远高于其他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的抗拉强度和保温效能得以同步提升。

随着新型地膜的推广,适应性问题又凸显出来——我国幅员辽阔,新疆的棉花需要抵抗紫外线照射,广东的烟草需对根部照射阳光,宁夏的马铃薯则对保温保墒性能要求更高……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土壤墒情以及农作物的需求不同,单一配方与功能的降解地膜难以匹配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徐磊说,这就好比穿同一件衣服,无法满足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需求。

能否研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个性化地膜,从而让地膜对农作物的增产提质发挥更好的作用?

图为降解地膜在江苏甘薯生产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2020年,徐磊尝试着研制适合江苏地区甘薯栽培的专用降解地膜。这种地膜以秸秆粉混合降解树脂为基底,叠加发泡材料为保温层。大田试验表明,采用新型地膜的甘薯产量比传统PE(聚乙烯)地膜增产约10%,商品化率提高约12%。

“今年我们又研制成功一种多层生物降解膜,外层是秸秆颗粒,中间是降解树脂,内层为艾草成分。”徐磊说,这样的地膜不仅可以抗太阳紫外线照射,还能实现生物驱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通过实验,徐磊团队建立起适用不同场景的降解地膜设计模型,将气候、土壤、栽培方式、生长周期等参数纳入其中。

“模型建立后,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输入特定参数就能生成专属地膜配方及加工成型技术。后期还可根据当地作物生长情况作出调整。”徐磊说,目前,他们研发的个性化地膜最多已有5层复合功能膜,可为多种作物“量体裁衣”。

从“白色污染”到“绿色革命”,学科交叉融合让秸秆变废为宝,不仅串联起一条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也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科技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义阳

审核:岳靓

相关文章

亳州市谯城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点燃乡村振兴“引擎”强吻、摸胸、掀裙底,这些男星究竟是真敬业,还是借戏揩油?(亳州谯城区2021年重点项目)

亳州市谯城区: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点燃乡村振兴“引擎”强吻、摸胸、掀裙底,这些男星究竟是真敬业,还是借戏揩油?(亳州谯城区2021年重点项目)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智慧示范园一角。王旭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不断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文章,进一步打通种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让乡...

川渝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双昌”合作园驶入“快车道”程菲:25岁退役,身材发胖到200斤,事业成功任副教授,35岁未婚(双昌产业大道)

川渝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双昌”合作园驶入“快车道”程菲:25岁退役,身材发胖到200斤,事业成功任副教授,35岁未婚(双昌产业大道)

图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园区。 重庆荣昌区供图 广告他只是个小司机,伺候的却是一个富太太,小人物一步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图为位于重庆荣昌区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什么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南充新闻网讯(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渊)7月19日下午,市委书记朱家德前往西充县调研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情况,检查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

(电视通稿·国内·经济)河北沧州:智能设备显身手 智慧农业促增收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解说】智慧平台、无人机飞防、浅埋滴灌……眼下正是小麦春管关键时期,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多项现...

短叶柄种质M657耐密、抗倒伏特性鉴定(短叶十三萝卜怎么种)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食用油脂的主要来源。但近年大豆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尚存在较大差距。大豆株型是植株整体特征的集中表现,创造理想大豆株型结构...

太仓:在农文旅产业赛道上加速冲刺(太仓 农场)

太仓璜泾镇整合田园风光、现代农业、绿色林场等资源,深挖历史文脉,突出非遗传承,全力推动融合发展—— 在农文旅产业赛道上加速冲刺 11月18日,2023年海太路跑邀请赛暨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