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所有小鸟刚出壳时眼睛都是睁开的)

admin1年前农业信息150

一、名词解释。

农业:

狭义农业指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中义农业指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广义农业指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他部门。

具体来说,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资源:

资源泛指人类生活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农业资源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 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即指能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根据资源与人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根据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进一步将自然资源细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农业环境

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决定农业的生产、发展。

客观物质条件指土壤、水源、大气、阳光、与农业生物并存的生物及微生物等; 社会条件指农业政策、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安定程度等。

通常所说的农业环境一般指的是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它与农业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农业生物-环境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

农村产业结构

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简单地说,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通常用各产业的产值及占用的劳动力数分别占农村经济总产值和总劳动力数的百分比来反 映。

农业产业化

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供销三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应是以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机制功能和系统工程为指导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系统;

其目的是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市场化

狭义的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产品的商品化,即指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广义的农业市场化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即农民进行生产时所要使用的生产资料应到市场上去购买。

更广义的农业市场化,即包括农业产前、产后和相当一部分产中农活在内的全过程社会化务体系的商品化。

总之,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化的同时, 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农业科学体系

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统。这个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农业基础理论科学的发展形成,加速发展了农业科学体系;

农业技术科学是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和农业应用科学之间的桥梁,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农业基础理论科学通过农业技术科学向应用科学转化,农业应用科学通过农业技术科学向理论科学提高。农业社会科学则在宏观调控三者的联系方面起作用,通过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最大效率地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作物培育和种植难以达到效果和效益,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革命。发挥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对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是以传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储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可能产生信息效应的农业系统。

研究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各类信息,使农业系统里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系统环境信息的相互关联;数据的采集、储存、加工,信息的传递、转换、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农业知识系统的获取、表达、组织和使用以及系统的优化决策和控制等问题。

“3S”技术

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

是空间技术、传感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

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及扩散和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率得以提高的过程。其主体包括政府及其资助的公共农业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农民企业和农民、农业行业协会及非营利性组织等。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绿色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世界粮食生产水平,80 年代取得重大进展的生物技术和 90 年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农业科技重大突破不断出现,农业科技应用及转化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精确农业

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广义的精确农业泛指大农业领域应用相关技术,而狭义的精确农业指在种植业应用这类技术,因而后者也称为精细农业。

精确农业要实现 3 方面的精确:

精确定点,即精确地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的地点;

精确定量,即精确地确定水、肥、杀虫剂的用量;

精确定时,精确地确定农事操作的时间。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生态农业

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要求农、林、牧、渔、工、商、运输诸业的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的协调,区域内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及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有机配合,使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经验及工程技术相结合。

生态农业具有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组分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样的多样性有利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生态农业还具有高效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属性。

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在特定的条件下,生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限制。这种环境限制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的表现即为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自然资源的负荷力不仅是决定环境为物种群体提供的自然资源可利用的重要因子,也是保持自然资源稳定性,对一切外来 作用因素压力产生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生态失调,经常是超出生态系统各层次结构负荷力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各层次结构负荷阈值的制约。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发展”,既包括发展经济,也包括发展社会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具体的讲,可持续发展包括下述原则:

持续性原则。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需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人类发展不应损害自然系统,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公平性原则。发展生产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分为本代人的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性。

克拉克法则

即当社会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绝大多数劳动力集中于第一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增大而成为主体,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居于最大,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也证明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农业基础学科

指农业基础理论科学中的分支学科。农业基础科学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化学、 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六大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科学学科群。

包括了农业数学、农业物理、农业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与农业气象学等基础学科。

农业基础学科为发展农业技术提供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发展农业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农业基础学科对深层次地认识农业生物的本质,建立和保护优质农业自然环境,保持农业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物技术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造新物种的技术性学科。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即是这四项工程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

其理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同时结合电子计算机和化工技术。其主要内容:

基因工程: 按照人类意志,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人工重组或克隆获得的基因引入适当的受体进行复制和表达,改造受体的遗传性状或创造全新的动植物种类或品种;

细胞工程:将农业生物细胞或原生质体按人类设计进行培养和繁殖,使其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或创造新物种的目的;

酶工程:将人类所需的酶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入微生物高速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将酶采用固定化技术增加利用次数和提高利用效率;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人类所需食品和药品,培养和繁殖植物细胞,生产次生物质等。

农业生态学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态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生物组织结构、自然环境组织结构和人工环境组织结构;

各组分能量、物质、价值和信息的流通途径、转化效率和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布特点、 类型划分及发展演变规律;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规律,技术干预效果和社会条件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等。

农学

广义的农学包括整个农业科学,即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社会科学、农业综合科学。

中义的农学仅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 植物保护学、畜牧

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

狭义的农学仅包括作物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业工程

是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和管理科学原理与技术,为农业、农村的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 服务的工程技术学科。它以生物体、有机物、农业资源环境及有关工程装备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物繁育、生长与产后处理工艺所需的机械与装备、设施及环境、资源科学利用、现代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管理以及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等。农业工程是一门独具特色、有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学科。

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体而言即建设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农业一体化经营——是指农业同产前部门与产后部门通过经济上、组织上的结合,或通过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农业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政府行为。

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移植和交融的结果。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城镇化——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技术——则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手段和工艺体系,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自觉应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洪涝——是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运用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与方法,研究食品贮存、保鲜、运输、加工、营养、卫生和深度开发利用等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农业社会科学——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与农业有关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农业的历史演变,探求农业领域宏观规律的科学。

水资源——广义讲,地球水圈中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虽然水资源在水分循环中能不断地被补充恢复,但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繁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有限的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能恢复到稳定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往往包含了生态体系中一系列层次不同水平结构系统之间的平衡。

生态失调——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了系统经受各种变化而能保持其原初相似结构系统的持续性,即是它保持有恢复到平衡的能力。一般恢复时间短,又与原初稳定状态接近,则系统调节能力强。当一定时间内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也失去原有的生态效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即所谓生态失调。

农业生物——是指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各种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与农业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农业生物的生理活动表现出来;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生物也会通过其生理活动对农业环境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科学体系——指由各相互联系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组成的整套知识系统。体系中各学科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各学科的发展是体系形成的先决条件。

三、简答论述题。

简述农业的内涵和层次。

高亮之提出农业概念的 3 个层次和 8 个部门。其中农业的 8 各部门包括: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与政策。

农业的 3 个层次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

狭义农业指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中义农业指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广义农业指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他部门。

具体来说,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引起波动性的因素有:1.周期性因素 2.突发性因素 3.趋势性变化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原因是自然气候条件、生物种类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起的。

综合性是因为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大农业 8 个部门综合而成、农业生产业由农、林、牧、渔业综合而成、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和产后 3 个环节综合而成、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概括为总量大, 但人均占有量少。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难题。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是鲜活产品,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保质储存期限,超过一定的期限就会变质,失去其利用价值。

简述农业生产波动性的原因。

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 2.市场周期性变化

二、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 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2. 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3. 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的波动

4. 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失误引起的波动

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1. 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层空洞

为什么农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

1.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

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大产业,并且有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形成,如8 种必需的氨基酸、2 种必需的脂肪酸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很高。

2. 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砍伐森林、过度垦荒、围湖造田等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使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过度利用水资源将导致水资源严重亏缺。此外,过多施用有机肥导致富营养化。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重金属和农业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

3. 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

所有粮食和食物都来自农业。除粮食外,人类对肉类、鱼类、蛋类、蔬菜、水果等的需求量也很大。除了要有一定数量外,还必须有优良的品质、无污染,有益人体健康。

简述农业生产为什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

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运行,使地球上不同部位所受到的光辐射、温度和水分各不相同,导致地球上出现极地、寒带、温带和热带等地理带。在同一地理带中又由于海拔和各种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不同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有较大差异。而农业生产离不开环境,因此,在不同地理带形成了地域性农业。

2. 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

达尔文曾提出生物适者生存的原理,一定生物只适合在一定生态环境下生存。农业生产主要为动植物的生产,由于生物种类的地域性,因此,也导致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3.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当今社会有原始民族渔猎采集式农业,非洲抛荒粗放性农业,东南亚的小块耕地上维持生计性农业,拉丁美洲的庄园制农业,以及欧美各国现代化农业。这充分证明,不同地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

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农村是重要的工业产品的市场;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为社会提供适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试举例说明。

有利之处——①增加绿色覆盖,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例——稻田水面蒸 发和叶面蒸腾吸收带走大量的热能,使周围气温下降,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②更新空气, 消除尘土飞扬。稻田作用最明显。③人工湿地系统(稻田)净化污水,消解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

不利之处——①过度开荒和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导致洪水泛滥;“三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②化肥过量施用,污染地下水,使地表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③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存;④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如白色污染等;⑤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表局部沉陷,沿海城市海水倒灌,地下水污染,出现树木死亡现象。

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日益扩展;耕地资源锐减。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有林面积低,造林护林任务艰巨;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

农业用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水质污染加剧。

简述农业环境的特点。

1、范围广: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2、不稳定性:主要是人类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为了追求高产与效益而单一种植和养殖少数理想的生物品种,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单调,缺乏对抗环境条件变化的强大“缓冲力”;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产,人们向农业生态系统给予大量投入,使农业环境成了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出的开放系统,不稳定性大增。

3、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渐进性的,一旦觉察到就表明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了,想恢复和改善就困难了。

简述农业环境的保护利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表现在农业环境系统是由诸多环境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对独立,又有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序的结构,有机的整体。

2、生态平衡原则:农业环境即是农业生态系统,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农业生态平衡是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相对的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的调节靠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3、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从以往的过失中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1、脆弱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当脆弱,主要表现在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还是第一产业;其次表现在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

2、基础性——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产业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3、产业关联性——由于农村产业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因而农村产业中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4、内在规律——农村产业结构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规律的支配。

5、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简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因地制宣的原则: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订方针,采取调整措施。

2、循序渐进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4、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5、质量效益原则: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什么说当前形势下,我国还须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其一,只有依法兴农,依法建农,依法护农,才是农业兴旺发达的长久、根本之计。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我国农村改革正在深化,农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农业与其它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复杂, 单纯依靠政策往往难以协调,必须依靠法律。国家必须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手段来管理农业经济活动。

其三,我国已经加入 WTO。我国必须在 WTO 框架协议下加强农业立法工作,维护我国农民利益,保证农业健康发展。

简述农业起源的意义。

1.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

2.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

3.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4.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

5. 摆脱了采集和狩猎经济中所受的自然条件限制,生活没有保障的状况可以稳定获取更多食物来源。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经济运行也是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即农业经济市场化。

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农业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生产方式从分散、多样化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简述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总的来看,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的推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 4 个方面

1. 生活需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生活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人口的增

长、生活资料的短缺激发了人类的智慧,导致了原始农业的诞生;同样,也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不断扩大的生活资料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最基础、最主要的动力。

2. 社会生产需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生产包括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而很多工业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因此,无论是工业生产的需求还是农业生产的需求都对农业科技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生态环境需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农业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发展。

4.社会文化需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是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对乡村恬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正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一系列既有利于陶冶人们的性情,又有利于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自然、珍爱环境的新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简述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

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一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了明显优势。为顺应世界潮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二是为了满足我国新阶段农业对科技的需求。我国新阶段农业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在 4 个方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三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7 个方面——

1.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2. 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3. 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4. 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保障;

5. 是扩大内需的市场基础;

6. 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源泉;

7. 是新农村和谐稳定的经济基础。

什么是农业基础学科?

农业基础学科是指农业基础科学中的分支学科,为发展农业技术提供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是发展农业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包括农业数学、农业物理、农业生物化学、农业植物学和微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与农业气象学等。

如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一是敏感性产品,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敏感性农产品依次为大豆、油菜籽、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任何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都会影响主产国的生产者收入和市场格局,对这类农产品应当重点支持,适度保护。

二是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类、加工食品等,对这些农产品,只要国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农产品或农业产业,应下决心予以调整,以优化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征

1. 绝对数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

2. 类型复杂多样

3.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4. 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简述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3. 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4. 生态经济原则

简述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1. 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的限制性因素

2. 雨热基本同期,夏季光、热、水共济

3. 热量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4.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根据生态学原理与生态学规律,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农业要适应生态环境;

2. 农业生产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3. 农业要按“食物链”及其量比关系安排生产;

4. 农业生产要维持生态平衡;

5. 农业生产要增值自然资源。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概念、涵义、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等)。 答案要点:

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①粮食赖以生长的土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②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影响了粮食生产;③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④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

性受到挫伤;⑤农业结构调整以利益为导向,盲目调减粮食作物;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首先,确保耕地资源的战略地位;第二,继续提高单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贡献率;第四,尽快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第五,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第六,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七,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第八,建立粮食生产与安全供求预警体系;第九,放开粮食市场,建立健全国家

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整体来看,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政策扶持是基本前提,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健全市场是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特点对我国建设启示

①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性扶持和保护力度;

②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③加强农业科研、发展农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加快农技推广;

④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⑤大力发生态农业,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⑥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允许土地合理流转;

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生态环境与农业关系。

1. 生物物质生产力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标志着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的高低,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体现。

2. 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的农产品质量,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的污染等能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3. 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分析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可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影响着手。

4. 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有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其自然特点所形成的影响,如气候因素、地理因素等;二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影响, 如围湖造田、砍伐森林等。

为什么说生态农业是一个方向?

(1) 生态农业概念: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 生态农业特点;绿色植被多,生物产量高,光合作用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动态平衡最佳。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要求农、林、牧、渔、工、商、运输诸业的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的协调,区域内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及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有机配合,使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经验及工程技术相结合。 生态农

业具有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组分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样的多样性有利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生态农业还具有高效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属性。

(3) 生态农业吸取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取长补短,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②借助现代化工业基础,发展农机和电力工业,以机器设备替代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

③借助现代化工业基础,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除草剂和农用塑料制品等;

④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和采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良种,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

⑤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设施,在调节和控制农业水资源的基础上,主要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发展以喷灌、微灌为主的灌溉技术;

⑥借助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关系、社会化服务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 有利于克服农户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 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 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 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6) 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7)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8)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路是什么?

①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③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

④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巧妙利用各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 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大量农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现代农业是以高输入和大量消耗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化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 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型生产结构。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农业生产一般在露天进行,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未来农业将会由大量现代化保护设施来武装。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有相当部分的农作物由田间转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 到自控式环境室。如日本兴起的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气候与灌溉自动测量装备等。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在解放劳动力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活力。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据预测,今后智能机器人将完成各种农活,并且参与农场的一切管理。

5. 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农业将趋向可供观光、休闲的公园场所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能看到这种景况,我国的农业观光休闲功能也日渐显现。公园式的农业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游人除观景赏奇外, 还能尽情品尝各种新鲜农产品。

6. 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激素的化学时代。随着基因工程等 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今后,生物农业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取代目前的化学农业。

怎样改善农村社会结构?

(1) 控制农村农户间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现象,继续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2) 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权益保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

(3)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4)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你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发达的农户经济三、配套的支持体系

(一)区域基础支持系统

(二)动力支持系统

1. 市场与经济利益驱动; 2.体制驱动;

3.政策驱动;4.科技驱动

(三)服务支持系统

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这是因为: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4、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古代农业的成就和不足)

特点:精耕细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目的。

主要措施:

精耕细作,利用连作、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太阳能; 采用粮豆轮作、粮肥轮作和施用粪肥等实现养地,维护地力常新;

以人力、畜力为动力,农牧结合,很少使用商业能。

东方农业:间套作方式、地力维持靠耕作、施肥、用养结合。

西方农业:三圃式农业,后来发展为草田轮作,地力维持靠休闲。规模小、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人口需求压力大、收入低。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增长,能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日益增长,但其比重大小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

产业,同时大部分农民进入城镇,农村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远多于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 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比例合理;养殖业内部,以消耗粮食

为主的生猪比重下降,草食性的牛、羊、兔、禽等比重上升; 农产品品质及其商品率大大提高;

各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成就:

1、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但其生产总值增长了很多倍。

2、农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比例得到了改善。

3、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稳定,总产量屡创新高,主要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4、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问题:

1、农村各产业之间结构、比例不合适

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

3、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

4、农村第三产业较过去亦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

1、农业的增长不能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

2、农业专业化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基本途径。

3、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7、要发展信息产业。

8、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区类型。

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

2、大城市郊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

3、粮棉油主产区: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饲料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

4、西部生态脆弱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传统优势产品。

5、牧区:推动围栏限牧,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简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波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这种波动性与人口稳定增长不相适应。波动性与气候变化和抗灾能力有关,也与耕地面积下降和种植业效益低下有关。

(二)农民纯收入中农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增加农民纯收入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三)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弱、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一经营层次的职能难以发挥等方面。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太多

1、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2、农产品价格体系与市场机制的要求差距甚远;

3、农民组织程度低,缺乏与市场连接的中介;4、农产品市场形态初级化。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在人力资源上,做到人尽其才,变压力为潜力,在自然资源上,实施开源与节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的农作制度与技术,节地、节水为重点。科技投入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要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

(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要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促进地区间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优势互补,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谋求共同发展。

(五)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应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古代农业的主要成就。

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

第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有机肥的办法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得以基本维持。

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在欧洲是以牧为主,在中国是以农为主。人们对于无法充分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而加以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及其他畜产品,同时还可为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促进了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逐步地开展工作,同时会面临许多的困难。总的来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其次,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低,技术落后。

新的农业科学革命产生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代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新技术主要指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等。他们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 赋予了常规农业新的技术手段,把当代农业生产推上一个新水平,直接导致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1. 生物技术的发展

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 DNA 重组取得成功,预示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时代的到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

生物技术的巨大进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基因图谱的公布,为植物改良奠定了基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新局面已经形成;转基

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将大大促进农作物与畜禽品质的改良,推

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巨大变革,引发新一次农业革命。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 将有可能彻底改变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生物技术的进展将推动能源革命。

2.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业领域借助计算机技术,逐渐了形成农业信息学这一新兴技术,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农业气象、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控程度。

3. 材料科学技术基础

现代技术和产业中的物质、能量、信息转换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要以新材料为基础。材料一直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当代新材料技术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也是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电子、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材料技术的发展。

你认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应是什么?

一、农业生物技术

1. 作物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 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产量改良等。

2. 动物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动物转基因技术、动物乳房生物反应器技术、动物核移植技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等。

3. 微生物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微生物发酵,酶工程等。二、信息技术,包括农业计算机网络和精确农业

三、农产品储藏加工技术,包括农作物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和畜禽产品贮藏加工四、节水农业技术

五、设施农业栽培技术

美国农业发展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何启示?

1. 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3. 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4.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5. 必须着眼于加快建立农业保护体系。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二)小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规模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三)城乡分离、地区部门分割制约了农业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五)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

(六)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的严重挑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素质平台。首先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除了搞好学校教育外,还应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函授、培训班等多种 业余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使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努力培养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1.提高认识 2.坚持自愿原则 3.加大投入 4.土地经营权流转

(三)稳定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1.保证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2. 按照调优、创新和提高的方针发展经济作物生产

3. 积极发展林业和渔业

4. 积极发展畜牧业

5. 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四)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1. 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2. 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

3.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广开融资渠道

5. 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光热丰富,降水偏少;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热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非地带性因素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水资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总量多,人均量少;地区分布不匀;泥沙淤积严重。土地资源: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类型结构不合理;后备土地资源中,宜农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质量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 土地退化严重;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

生物资源(生物圈内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丰富。

中国农业科技所取得的成绩。

遗传理论和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为农牧业增产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持续地技术支撑;

种植、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改进与推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了农畜产品产出率; 植物病虫害、畜禽重大疫病预防手段和控制技术的加强,有效降低了农畜产品的损失,为农牧渔业的安全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科学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区域治理、环境保护技术的持续进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高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加速了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形成。国际合作、交流和技术引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调整国家经济资源在农业和非农领域的再分配格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利用“绿箱”政策,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

(2) 调整农产品贸易政策,实施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发展战略;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心,转变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以调整农业和农产品结构为主线,以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多元化贸易战略,增强贸易的稳定性,降低市场风险;农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优化农产品关税结构,确定合理的关税配额和最低准入量,并调整与优化非关税措施;加强市场研究, 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检测和预警体系,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3)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阐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建立在直接粗浅的经验上,其刀耕火种的撂荒耕作制,只会从土地上掠夺物质和能源,而不能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偿还,只能靠自然力去恢复地力。这类粗放地利用土地的轮歇丢荒耕作制度,造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重,环境恶化,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影响,是一种掠夺式农业。

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的办法来维持生存,于是,又会出现毁林开荒、毁牧垦荒的情形,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所以,只要社会对农业生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古代农业就无法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由于近代农业的高度依赖于农业以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便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同时,农用化学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后, 其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 危害人类健康。

现代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缺乏, 人均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壤侵蚀,地力下降,能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利用的实践。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予重视。

① 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

②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③ 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④ 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

⑤ 发展生态农业。

⑥ 加强农业环境的管理与调控。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成就与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成就在于——

1、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

2、农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比例得到了改善。

3、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稳定,总产量屡创新高,主要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4、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各产业之间结构、比例不合适。

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

3、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

4、农村第三产业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克服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民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采取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的桥梁,促进了小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提高了流通效率,实现了重复增值。同时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益。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体系经营内部进行利益互补。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以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农业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提供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社会化服务的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应运而生,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产业化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要实现这个方针,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市场化的意义。

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推进农业市场化。1.推进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的重大举措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才能有效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2. 农业市场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

只有以市场制度的动力为基础,再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3.推进农业市场化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举措

只有通过市场体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素质,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对策1.培育农业市场主体

(1)切实维护农户的经营自主权(2)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3)支持农民自愿创建农业合作组织(4)培育多元化农业市场主体2.推进要素市场化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抓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3.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

专业化生产是农业市场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农业专业化生产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区域化生产)和作业过程专业化 3 个方面。

4. 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①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农村专业市场规模,改善硬件设施,强化规范管理。②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③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体系。④建立农产品检疫和质量标准。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一)生物性。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在顺应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育规律的基础上,改进生物的生产性能,改善生物产品品质,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预

期目标。

(二)季节性和区域性。农业生产主要在大田中进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使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季节。另外,生物生长具有一定的自然周期性,从而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性。一项技术只有在特定的区域才能采用。

(三)投资收益滞后性。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周期一般较长,使得当年的创新投资需要等干年后才能得到回报。

(四)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收支与自然条件变化程度和动植物生命本身生物规律,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风险、周期长、机会成本高等特点。

(五)外溢性和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科技多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很容易被无偿采用或模仿,很难消除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具有较强的外溢性。

(六)技术需求受农民素质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一项农业新技术取决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农民自身素质直接决定农业技术采用的成本和收益的高低。

农业应用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的内容)

① 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

② 畜牧水产安全优质高效养殖技术;

③ 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储运技术与设施;

④ 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的生物能源开发技术;

⑤ 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⑥ 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

⑦ 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

⑧ 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

⑨ 优质种公牛培育与奶牛胚胎产业化快繁技术。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开发效率,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的科技新体制。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三)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加大国家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涉农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四)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科技创新重点

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的世界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标志着新的世界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和难得机遇。

(二)为了满足我国新阶段农业对科技的需求

我国新阶段农业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 4 个方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三)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的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

简述近代农业的成就和不足。近代农业的成就:

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

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

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农业化学

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农作物和牲畜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简述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二, 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 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

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 相应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二,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分配纽带,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巩固,若处理不好,则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必须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不能过分重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简述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古代农业的主要成就表现: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 流, 极大地丰富了各地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 二, 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有机肥的办法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 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得以基本维持。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在欧洲是以牧为主,在中国是以农为主。人们对无法充分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而加 以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及其他畜产品,同时还可为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促进了农 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古代农业的主要不足表现: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 肥等,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地农业能够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数量也相对有限,其产生的效益 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依靠 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的办法来维持生存,于是,又会出现毁林开荒、毁牧垦荒的情形, 导致自然生 态环境遭受破坏。所以,只要社会对农业生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古代农业就无法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试述市场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市场化带动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目的,农业政策向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市场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的农业资料生产逐渐国际化, 市场化,科技化等,逐渐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资企业;

3、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方式更趋于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市场化的一种需求,人工劳作现在逐渐被机械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所取代;

4、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目的更趋于市场化,遵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以需求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有目的性的种植逐渐明显,所以市场化会决定农民该种什么,种多少。

5、市场化对国家的农业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市场和政策是国家调控一个行业的两只手, 同时两只手也要相互促进能够抓在一起,世界农业市场化也要求着中国农业能够在政策的调控在根据国情做出调整,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和农业输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农业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作用。

农业是出现最早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人为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人类已经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农业生产从总体上看已趋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同时,与其他部门相比较,

在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改造沙漠、建立野生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毫无疑问,上述措施都是农业生产的内容,或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治理污染方面,农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试述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以及第三产业可划分为哪两大部门、四个层次。 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以前还包括副业甚至乡村工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两大部门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与流通部门合在一起成为四个层次。四个层次的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第二层次: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勘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咨询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农林水服务业和水利、公路和航道维护等。

第三层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

第四层次: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

论述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总体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波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这种波动性与人口稳定增长不相适应。波动性与气候变化和抗灾能力有关,也与耕地面积下降和种植业效益低下有关。

二、农民纯收入中农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增加农民纯收入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三、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弱、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一经营层次的职能难以发挥等方面。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太多

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价格体系与市场机制的要求差距甚远; 农民组织程度低,缺乏与市场连接的中介;农产品市场形态初级化。 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在人力资源上,做到人尽其才,变压力为潜力,在自然资源上,实施开源与节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的农作制度与技术,节地、节水为重点。科技投入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要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

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要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促进地区间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优势互补,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谋求共同发展。

五、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应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具体应该做到哪几点

1. 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 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 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6. 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7.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8.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中国农业环境的问题有哪些?如何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自然灾害加剧等;二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如大气、土壤、水质等普遍受到较严重污染。

(1)植被破坏(2)水土流失

(3)土地沙化(4)自然灾害增加

(5)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

(2) 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

(3)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4) 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

(5) 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是出现最早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才逐渐形成部门繁多的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正确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

“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的经济规律。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唯一部门或者经

济的主体,农业主体地位与基础地位合二为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工业革命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关键作用同样确定无疑。直至今天, 除了日本以外,最发达的国家多半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北美、西欧和大洋洲都是这样。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普遍规律必须有正确认识。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工业化、现代化需要农业提供食物、原料,就可能把农业单纯作为发展其他部门的支撑部门而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将农业真正看作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农村劳动力看作全国人力资源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劳动力真正看作资源而不是负担,根据本国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表现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食物、原料,同时又从其他部门获取生产资料和农业人口消费的非农生活资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逐渐从农业转向其他部门;农产品出口还是改善外汇收支平衡状况的重要手段。此外,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及其创造的优美生活环境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经济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因此,农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食物供应 2、原料供应 3、市场需求 4、劳动力转移

5、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 6、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7、改善生活环境

分析现代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1)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①组织培养;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③基因组学;④蛋白质组学;⑤转基因生物等,农药、兽药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等农业生物制剂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①作物生长发育的计算机模拟和产量预测。 ②作物生产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③遥感技术的应用。 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3) 其他学科新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天科学以及海洋科学等其他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农业中,进一步改进了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拓展了农业生产领域,也将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保护的实践

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予重视:

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农业环境的管理与调控

论述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

农业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争取生存和改善生活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农业科技则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需求 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科技、传统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和高新农业科技四个阶段。

原始农业科技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采猎所得不能满足人类因人口增长而对食物的需求时,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原始农业生产随之产生。

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了农作物的驯化。原始农作物和家畜的驯化为以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的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制造了石刀、石斧、石锄、石铲、耒、犁等生产工具,在原始社会后期还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的耕作制度经历了前期的年年易地撂荒耕作制,中期的连种、撂荒的耕作制,以及后期的短期和定期轮荒耕作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施肥、选种、中耕、除草、防虫等农业科技的萌芽,同时灌溉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原始农业科技,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也对以后传统农业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铁器时代以后,在原始农业科技的基础上产生了传统农业科技。

传统农业科技

传统农业是指在漫长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以种植农作物和牧养畜禽为内容,用人力和畜力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农业。它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 纯自然农业。与传统农业相适应的传统农业科技主要集中在形成了完备的耕作技术体

系,包括选 种育种技术、施肥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灌溉技术、轮作制度;产生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 牧结合生产体系;形成了按天时和地利的变化规律以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从事各项农事活 动,釆取各种相应措施的“三宜”原则和集约经营、多种经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量力而行 等经营农业的科学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是指工业化以来以高资本、高能量、高技术投入及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它是在传统农业中孕育、发生的。这些科技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专业化、农业良种化、农业水利化等方面的技术。在动物繁育方面有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性别鉴别和体外受精等;在育种方面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系统育种等;在施肥方面, 化肥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造氨的合成,大量含氮化合物在农田中的施用,曾对世界粮食增产的贡献达 50%; DDT、 六六六等的合成,在作物防病、防虫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农业 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大量投入农业生产,同时新的能源技术使农业中 一次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互结合,特别是自然力和生物能的利用,使农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新农业科技

DNA 重组的成功,开创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新纪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时代,对农业、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 刻的影响。此外,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以及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农业又开始了一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选择了以高新技术领域作为竞争的突破口,如通过生物 技术生产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动植物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生物反应器,推动了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遥感技术、地理 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控程度。发展中国家选择以主要作物的高产品种和高产技术为突破口,发展灌溉技术和旱作技术,以 解决大片半干旱、干旱和沙漠地区的农业生产问题,并将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精量施肥施药技术与环境保护作为主要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加以应用。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 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 展的过程。现代

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内涵包括:

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现代农业必须面向全球经济、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是正在拓展中的一种多元化的新型产业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综合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1、农业:

狭义农业指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中义农业指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广义农业指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他部门。

具体来说,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村产业结构

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简单地说,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各自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占的不同比例。通常用各产业的产值及占用的劳动力数分别占农村经济总产值和总劳动力数的百分比来反 映。

3、农业组织

农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

农业组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一定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组织体系发展的过程。

从农业组织的经营范围看,农业组织可分为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流通组织、农业服务组织。从农业组织的生产过程看,农业组织又可分为产前服务组织、产中服务组织和产后服务组织。从农业组织的组织性质看,农业组织还可分为农业公共服务组 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

4、农业产业化

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供销三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应是以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机制功能和系统工程为指导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系统;

其目的是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四、简答题。

1、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在人力资源上,做到人尽其才,变压力为潜力,在自然资源上,实施开源与节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的农作制度与技术,节地、节水为重点。科技投入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而且可以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性。要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

(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要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

(四)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促进地区间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优势互补,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谋求共同发展。

(五)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应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2、简述古代农业的主要成就和不足。成就:

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

第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有机肥的办法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得以基本维持。

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在欧洲是以牧为主,在中国是以农为主。人们对无法充分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而加以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及其他畜产品,同时还可为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促进了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不足:

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肥等,投入不足,数量有限, 相应地农业能够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数量也相对有限,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

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的办法来维持生存,于是,又会出现毁林开荒、毁牧垦荒的情形,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所以,只要社会对农业生产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古代农业就无法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4、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一)生物性。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在顺应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育规律的基础上,改进生物的生产性能,改善生物产品品质,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预期目标。

(二)季节性和区域性。农业生产主要在大田中进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使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季节。另外,生物生长具有一定的自然周期性,从而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性。

(三)投资收益滞后性。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周期一般较长,使得当年的创新投资需要等干年后才能得到回报。

(四)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收支与自然条件变化程度和动植物生命本身生物规律,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风险、周期长、机会成本高等特点。

(五)外溢性和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科技多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很容易被无偿采用或模仿,很难消除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具有较强的外溢性。

(六)技术需求受农民素质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一项农业新技术取决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农民自身素质直接决定农业技术采用的成本和收益的高低。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低,收益高。

5、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因地制宣的原则: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订方针,采取调整措施。

2、循序渐进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

旨,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4、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5、质量效益原则: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

综合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1、农业资源:

资源泛指人类生活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农业资源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 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即指能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根据资源与人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根据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进一步将自然资源细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农业产业化

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供销三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应是以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市场机制功能和系统工程为指导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系统;

其目的是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业科学体系

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

统。这个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农业基础理论科学的发展形成,加速发展了农业科学体系;农业技术科学是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和农业应用科学之间的桥梁,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农业基础理论科学通过农业技术科学向应用科学转化,农业应用科学通过农业技术科学向理论科学提高。

4、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作物培育和种植难以达到效果和效益,也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革命。发挥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对加速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3S”技术

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

是空间技术、传感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

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二、简答题。

1、现代农业的作用有哪些?

⑴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⑶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2、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农村是重要的工业产品的市场;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为社会提供适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3、农业家庭经营的特征是什么?

⑴农业家庭经营的商品化;

⑵农业家庭经营的企业化;

⑶农业家庭经营的专业化;

⑷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化;

⑸农业家庭经营的社会化。

4、简述农业生产波动性的原因。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 2.市场周期性变化二、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 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2. 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3. 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的波动

4. 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失误引起的波动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1.温室效应 2.酸雨 3.臭氧层空洞

5、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日益扩展;耕地资源锐减。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有林面积低,造林护林任务艰巨;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

农业用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水质污染加剧。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美国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以农立国,生产效率高。美国地广人稀,建立了以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商品

经济较发达。 美国农业的特征

⑴“以农立国”,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产业,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⑵美国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⑶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是一个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的产业。美国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⑴问题:①农业生产不断出现过剩危机;②农业利润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③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遭受破坏严重。

⑵对策:①限制供应:规定停耕面积的比例,农场主负责对停耕土地保护,提高肥力; ②扩大需求:扩大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对某种农产品进行严格的限额制。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概念、涵义、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等)。答案要点:

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①粮食赖以生长的土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②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影响了粮食生产;③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④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

性受到挫伤;⑤农业结构调整以利益为导向,盲目调减粮食作物;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首先,确保耕地资源的战略地位;第二,继续提高单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贡献率;第四,尽快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第五,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第六,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七,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第八,建立粮食生产与安全供求预警体系;第九,放开粮食市场,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整体来看,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政策扶持是基本前提,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健全市场是重要保证。

综合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

1、农业基础学科是指农业基础科学中的分支学科,为发展农业技术提供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是发展农业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包括农业数学、农业物理、农业生物化学、农业植物学和微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与农业气象学等。

2、“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体而言即建设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3、农业一体化经营——是指农业同产前部门与产后部门通过经济上、组织上的结合,或通过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4、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而制定的具有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行动准则。农业政策一贯是党和国家指导和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

5、农业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政府行为。

四、简答题。

简述农业发展的规律。

(1)农业发展的阶段性(2)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3)自然的营养平衡和社会的供求平衡是农业发展围绕的中心(4)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是人对自然的开发能力(5)农业的绝对增长和相对下降。

简述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

2、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是什么?

一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了明显优势。为顺应世界潮流,缩小与发达国家问的差距,我国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二是为了满足我国新阶段农业对科技的需求。我国新阶段农业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在 4 个方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

要求;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提高我国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三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3、为什么说当前形势下,我国还须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其一,只有依法兴农,依法建农,依法护农,才是农业兴旺发达的长久、根本之计。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我国农村改革正在深化,农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农业与其它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复杂, 单纯依靠政策往往难以协调,必须依靠法律。国家必须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手段来管理农业经济活动。

其三,我国已经加入 WTO。我国必须在 WTO 框架协议下加强农业立法工作,维护我国农民利益,保证农业健康未定发展。

4、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1、脆弱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当脆弱,主要表现在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还是第一产业;其次表现在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

2、基础性——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产业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3、产业关联性——由于农村产业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因而农村产业中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4、内在规律——农村产业结构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规律的支配。

5、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5、农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农民有生产承包经营权 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的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可以由个人或集体承包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2、财产所有权 国家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3、抵制不合理摊派费用及劳务权 农民有权依法抵制不合理的负担。

4、参与决策与管理权 农民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是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和支配者。

五、论述题。

1、试述市场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答案要点:

1、市场化带动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目的,农业政策向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市场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的农业资料生产逐渐国际化, 市场化,科技化等,逐渐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资企业;

3、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方式更趋于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市场化的一种需求,人工劳作现在逐渐被机械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所取代;

4、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目的更趋于市场化,遵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以需求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有目的性的种植逐渐明显,所以市场化会决定农民该种什么,种多少。

5、市场化对国家的农业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市场和政策是国家调控一个行业的两只手, 同时两只手也要相互促进能够抓在一起,世界农业市场化也要求着中国农业能够在政策的调控在根据国情做出调整,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和农业输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农业,具有我国的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业输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农业,具有我国的农业特色,与世界接轨,连续 12 年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正是由市场化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向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根据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谈谈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案要点:

农业生产基本生活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

各个生活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同等重要,不能相互代替的;

各个生活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因素的不足就会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

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间的作用可以产生“补偿效应” 为此,农业生产

(1) 对各生活因素同等重视采取相应的合理技术措施;

(2) 必须抓住限制因素这一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来改善生产条件才能明显提高产量

(3) 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与补偿效应。

相关文章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20款APP 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青少年模式”有漏洞(上海消保委帮您找)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20款APP 西瓜视频、好看视频等“青少年模式”有漏洞(上海消保委帮您找)

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浩)近年来,很多互联网视频、直播平台陆续上线“青少年模式”,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这些功能好...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五大趋势,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五大趋势,蕴含无限潜力

未来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体现在“五大趋势”之中,其中包括农业工业化、农产品加工、食品行业的巨大机遇、政策红利、资本化机遇、深加工红利。开采、利用好这五座金矿,就抓住了农业的未来...

随着博士走乡村 探访新洲东方神龙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品尝球生菜(东方神龙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随着博士走乡村 探访新洲东方神龙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品尝球生菜(东方神龙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和煦阳光照大地,随着博士走乡村。 2022年四月第一天,作为市民代表,我们和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和武汉广播电视台组织的三农品鉴官代表及来自武汉和新洲的网红代表们一起参加“聚力大咖正能量,...

现代农业发展新取向:新农民、新技术、新技术、新业态、新乡村(现代新型农业)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中国网 宗超摄) 中国网直播8日讯 2018年11月8日上午,农业农村部就2018年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一“金奖”一“爆款”,廉江两产品亮相省农博会引瞩目(廉江市示范农场)

一“金奖”一“爆款”,廉江两产品亮相省农博会引瞩目(廉江市示范农场)

3月5日 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 及第十二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 在省农博会的系列评选活动中 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的 茗皇红乌龙...

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千年未有的巨变。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