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

admin1年前农业信息151

摘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本文介绍了2011年以来中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系统归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平提升缓慢、示范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等问题。"十三五"期间,为了加快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应当在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同时要注重总结可复制可推广模式的成功模式,进一步彰显示范区的排头兵地位。

1 引言

当前, 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对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1年以来, 农业部已经认定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分布在各省份, 面积共1.27亿hm,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作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改革的“试验田”、区域现代农业的“展示板”, 示范区自创建以来发展态势良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已经成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但是, 应当注意到, 其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由于原有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 导致4大区域示范区发展依然不平衡;有些示范区由于对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 导致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缓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依然较弱, 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本文系统性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对策, 以期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1-2]。

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2009年11月, 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0年8月、2012年2月、2015年1月分3批共计认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这些示范区分布在不同地域类型之中。其中,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地势平坦、耕地资源丰富, 示范区较多;草原、丘陵、山区、渔区等地方特色鲜明, 示范区发展态势良好, 如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生态畜牧业、贵州湄潭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有声有色、江苏苏州市相城区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效益显著[3-5]。

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快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 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示范区总数达到173个, 约占全国总数的60%, 这些示范区以粮食、肉类等为主导产业。此外, 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区占到40%。据监测评价报告显示, 前两批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已有44个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比2013增加24个。

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各示范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 立足本土资源、区位等优势及产业实际, 创建出不同风格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总体来看, 各示范区建设措施有力, 进展顺利。

3.1.1 科学编制农业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区发展

科学的建设规划, 是确定示范区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 明晰发展目标的基本。目前, 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均已按农业部的要求编制了建设规划, 科学确定发展思路, 合理布局发展区域, 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扶持政策。例如, 四川省泸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注重顶层设计,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示范区建设, 把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环境保护等纳入示范区规划内容, 已形成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4]。江西省赣县坚持“农业发展, 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 按照“一区三园”的规划框架, 精心编制了《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赣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框架已基本形成[5]。

3.1.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夯实农业基础

通过不断加大投入, 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建设, 集中力量扩大田、水、路、电等建设, 基本建立起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 洪、涝、碱、淤兼治的排水系统。示范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夯实农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据2015年监测评价报告显示, 2014年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914.74万hm, 比2013年增加79.44万hm。例如, 四川省南充市2015年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4.13万hm, 粮食单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5%左右[6]。第二是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示范区积极推进农机装备结构升级、农机库房和维修网点建设, 在生产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创新, 农机装备能力和作业水平全面提升。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平均达到78%。

3.1.3 积极搭建合作平台, 探索对接合作新模式

示范区在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方面, 积极搭建“两大合作平台”:一是搭建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平台。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结对活动, 搭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大平台”。例如, 广西田东、海南乐东、新疆沙湾等近70个示范区开展了自主对接, 搭建了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大平台”。二是搭建先进技术承接合作平台。例如, 四川省南充市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签署了农业及农产食品加工等7个方面的合作协议, 重点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7]。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以春晖集团为核心在三汊镇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展示平台, 重点推广水稻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实用技术, 支持乡镇场标准化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8]。

3.1.4 强化管理服务, 构建农业服务新体系

在强化管理服务方面, 示范区积极完善3大体系:一是完善合作服务体系。例如, 江苏省南通市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农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更为紧密, 全市“全托管”服务主体达到569个。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例如, 吉林省榆树市大力推行粮食直补抵押贷款业务, 用5个亿的财政补贴资金撬动了金融机构贷款14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建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 专门用于“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9]。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滕州市深入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硬化田间道路26km, 建设1.33万hm (20万亩) “大方”,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完成病虫害飞机防治3.47万hm,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66%[10]。

3.1.5 开展改革试点, 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示范区重点挖掘3大效益:一是发展订单农业, 向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要效益。示范区通过发展订单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 打造特色产业,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例如, 湖北省监利县统一水稻集中育秧技术规程, 主推优质稻品种7个, 优质稻订单收购价比周边市场高出10%以上。二是加强涉农资金整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示范区通过统筹整合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项目资金,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1]。例如, 山东省滕州市统筹推进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 共整合小农水、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1.56亿元, 集中投入1.15万hm项目区。三是完善农业保险, 保障农民利益。示范区认真落实农业保险的宣传、改进、推广与普及工作,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2014年7月, 重庆市荣昌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仔猪保险试点。截至2016年1月, 荣昌区累计承保仔猪28万头, 总保费419.26万元 (其中养殖户承担20%、财政补贴80%) , 提供养殖风险保障7 000万元, 累计为1.2万户养殖户挽回损失380余万元[12]。

3.1.6 保障质量安全, 实施生态农业新标准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示范区切实贯彻落实农业新标准:一是着力制定完善农业生产标准。甘肃省敦煌市积极发展“智慧农业”, 在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装备农业物流网络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根据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要求, 构建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按照“四线三制”要求, 充分发挥各级农林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 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落实力度[13]。二是着力创建农产品品牌。湖北省钟祥市坚持产研结合, 以品质创品牌, 开发出广源中国驰名商标和17个湖北名牌、171个“三品一标”产品。同时, 创新品牌营销手段, 年销售本地富硒大米、养生葛粉、蟠龙菜等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9亿多元, 打响了钟祥农产品品牌[14]。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提升

示范区坚持建管并重,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管护模式不断完善。2014年, 153个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比2013年增长9.5%, 物质装备水平比2013年增长3.6%, 平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比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3个百分点。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稳步提升, 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2.2 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稳步提升

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2014年, 153个示范区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81.9%, 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数量1 223.5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44.5%。总体来看, 示范区已初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农业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 示范区开展了长期跟踪、指导、服务, 变短期培训为长期培训, 健全了职业农民的培养机制。此外,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助推了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2014年, 153个示范区每百户农户拥有计算机数量比2013年增长16.5%, 达到56.3台, 具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乡镇比重达到99.7%, “12316”等农业信息服务热线覆盖率达到99.3%。

3.2.3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 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图1) 。示范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加强构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土地适度规模比重持续增加。在畜禽养殖方面, 示范区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创建, 引导养殖户“退散进区”, 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升。在水产健康养殖方面, 示范区大力推进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 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 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水产健康养殖面积逐年扩大。

图1 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示范区结合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创建认证, 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推广应用产地质量证明, 建立产地准出机制, “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14年, 153个示范区“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为6 780.8万t, 比2013年增加96.4万t, 占食用农产品产量的比重为22.8%。

(3) 农业组织化水平显著提高。示范区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经营,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示范区农业组织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数量达到1743.6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达到55.2%。

(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示范区积极发展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互补充、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互协调, 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形式多样的系列化服务。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1.9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的3.7%。

3.2.4 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 财政支持总量稳步增多。示范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整合存量与统筹增量并举,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 财政支持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林水事务支出总计1 594.6亿元, 比2013年增长11%, 增速连续4年保持在10%以上。

(2) 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增强。各示范区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业保险服务的重点, 将特色优势农产品、设施农业、农机具纳入保险范围, 不断开发符合新型经营主体需求、保障水平较高的保险产品, 保费总收入不断增加。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业保费总收入88亿元, 比2013年增长6.8%。

(3) 农业信贷投入明显增多。在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需求的拉动下, 示范区着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推出以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房为担保物的贷款新品种, 以及仓单质押、产业链融资、农机和设施融资租赁等农业贷款新模式, 激活了农村沉淀资本, 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达8 290.7亿元, 较2013年增长9.3%。

3.2.5 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升

(1) 粮食生产稳步提升。示范区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注重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 积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模式, 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使示范区粮食生产在较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2014年, 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量为12 382万t, 单产达到7 095kg/hm, 比全国平均高1 710kg/hm, 创历史最高水平。示范区以占全国12.3%的耕地, 生产了占全国20.4%的粮食,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示范区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在促进产量增加的同时,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零容忍”,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9.8%, 仅有一个示范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低于97%。

(3)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示范区深挖农民增收潜力, 拓展增收途径, 通过向现代农业要效益、向务工新业态要活力、向“接二连三”要效益、向农村改革要红利, 使农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 即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3 448元, 比全国水平高3 556元, 增速连续4年保持在12%以上。

3.2.6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1)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示范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等工作, 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2014年, 153个示范区耕地总面积达到1 666.67万hm, 比2013年增加了20.61万hm, 耕地保有率连续3年稳定在100%以上, 已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

(2) 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示范区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及配套改造, 建立起高效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农业用水总量逐步减少, 用水效率逐步提高。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63, 比2013年提高2.7%, 各示范区的农田水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示范区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匹配的格局逐步形成。

(3) 产出与能耗关系不断优化。示范区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 大力实施秸秆回收利用、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村沼气工程, 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生产链, 农业节能减排水平稳步提升, 产出与能耗关系进一步优化。2014年, 153个示范区农业生产能耗4 983万t标准煤, 比2013年降低0.7%, 首次下降到5 000万t以下。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75万元, 连续两年超过1.7万元。

(4) 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示范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推广高产创建与绿色增产模式, 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配套, 加快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步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努力构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产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2014年, 153个示范区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2万元, 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问题

当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上呈现较快提升态势, 在物质装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 示范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平提升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

4.1 4大区域示范区发展依然不平衡

2014年, 153个示范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已达94.9%。但是迈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数量仅占示范区总数的28.8%。其中, 东部地区的示范区数量占比为48.1%, 中部示范区为14.7%, 东北部示范区为17.4%, 西部示范区为22.7%。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4.2 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缓慢

2014年, 153个示范区的“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仅为22.8%, 比2013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示范区农业标准化水平依然不高, 标准化建设依然是制约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短板。从各示范区发展情况来看, 农业标准化建设未引起示范区的足够重视, 市场准入制度发展缓慢, 认证农产品有质无价, 企业和农户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呈现下滑状态等问题普遍存在。此外, 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标准化进程。

4.3 示范区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2014年, 示范区粮食总产年均增幅达到3.7%。但是, 在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 仍有33个示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 892元) , 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和成本地板抬升双重挤压, 农户务农种粮收益有限, 农民增收问题仍亟待解决。

4.4 示范区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

2014年, 153个示范区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的3.7%。示范区社会化服务水平依然相对滞后。示范区社会化服务水平离目标差距还很大, 也折射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产后服务等环节的服务缺位, 严重制约了示范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4.5 示范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依然较弱

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依然不明显。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农业保险政策措施不完善, 农业政策性保险额度低、覆盖面有限, 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 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担保补助、贷款贴息、费用奖补等方式推进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 但由于农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 单个农户缺乏抵押物, 示范区获得的贷款多是以项目为载体, “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5 加快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建议

示范区担负着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示范引领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的重任。针对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加快“十三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建议如下。

5.1 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为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要力争在农业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等农业发展短板方面实现突破, 加快创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谁来服务”等问题。创新新型服务组织的支持政策, 优化政策支持环境,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 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企业, 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服务。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生产技术体系、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15]。

5.2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引领、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高产创建,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 推动良田设施的全面改善与良种、良机、良技、良制的综合配套运用。二是推进科技引领先行。要率先在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上取得突破, 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 推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示范区广泛应用, 改善农业产业经营格局。三是要推进改革创新先行。积极探索“三权分置”, 加快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立体复合型新型经营体系。四是推进结构调整先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 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拓展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领域,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3 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一是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要创新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方式, 推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等各类资金协同支持示范区发展, 创新农业抵质押担保方式, 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和抓手, 创新整合途径与方式, 加大各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建设项目及领域优先得到资金支持。三是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创设农业建设基金、探索公私合营等新的投资方式, 对社会资本、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以奖代补、以补促建、贷款贴息, 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要建立财政和金融支农的双轮驱动机制, 运用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 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机制, 健全涉农投融资服务体系, 开发符合农业产业特点, 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投融资产品和服务。

5.4 注重总结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进一步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符合发展要求、充满内在活力的现代化模式,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推动更多示范区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和大型专题宣传活动, 展示示范区建设的新亮点、新成果、新模式, 总结提炼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 综合运用简报、媒体等方式, 宣传推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促进各示范区相互学习和借鉴, 助力示范区提出下一步思路和重大举措。创新示范区与其他区域开展农业区域合作新模式, 采取共建基地、共建园区、合作营销等方式, 探索共同发展、先发带后发的有效机制, 通过示范区引领带动的裂变效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5 强化督导管理

按照“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要求, 着力推进示范区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 强化建设工作的谋划、落实和督导, 构建任务倒逼、时间倒排和责任倒追管理体系。健全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制度, 以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目标导向, 进一步修改完善指标体系, 突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技术装备、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收入和农业组织化等水平评价, 强化补短板等评价要求。推行跟踪评价、考核和督导, 开展实地评价、专项评价和建设管理全过程评价, 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示范区人民政府作为建设主体, 进一步加强自评价工作, 把建设评价结果纳入主要负责人的“实绩”考核, 依据评价结果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发布制度, 促进评价结果与宣传交流工作结合, 与相关支持政策挂钩, 推动形成示范区之间“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

来源:世界农业2017年05期

作者:何亚萍 蒋和平

相关文章

现代农业园区绿标所在——绿色防控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绿标所在——绿色防控体系

自1994年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至今拥有20年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园区已经拥有日臻完善的建设机制和运行体系,尤其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今天,“农作物...

四川广元探索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助农民增收1973年,第一届香港小姐看看能认出几个,当时都是纯天然的大美女(广元现代农业园区)

青翠的翠冠梨形如鸡蛋,金色的苍溪雪梨状如鸭蛋。再过个把月,四川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的果农将进入新一年的丰收季。运山镇镇长李蓉告诉记者,镇里围绕苍溪雪梨和红心猕猴桃、脆红李、麻苹果“1+3”特色...

马富国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暨“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情况

  3月17日上午,市委书记马富国到淇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淇滨区、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暨“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情况。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宏宇,市领导洪利民、蔺其军、郝志军等...

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之HI-TECH趋势(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之HI-TECH趋势(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当前,全球农业发展进入以科技为核心支撑和竞争力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进入了以智能化...

乡村振兴看德州丨“现代农业+”,德州新园村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德州新农村建设进度怎么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梦晴 通讯员 武红鹏 高志玟 许超 管广阅 采樱桃咯!4月8日,“乡村振兴看德州”主流媒体德州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德州市德城区新园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此时正值...

进一步彰显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

本报讯 (记者刘斐)6月10日,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姚增科在赣江新区调研。 姚增科一行先后走进中医药科创城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体验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