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知识点)

admin1年前农业信息140

1 第一章 导论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答: ( 1 )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 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 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 2 ) 特性: 1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农业生产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 农业是自 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2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 ( 1 )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 位, 体现在两方面: 1 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2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2 ) 农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 不同, 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 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地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国家 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 2 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地位: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 始积累的历史重任,但农业由于自身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比 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维护农业基础 性地位以及实现社会公平, 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3 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答: ( 1 ) 基本贡献: 农业对经济发展存在不同作用, 有: 产品贡献、 要素贡献、 市场贡献、 外汇贡献。

( 2 ) 多功能性: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 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 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有: 环境功能、 社会功能、 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

4 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 ( 1 )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1 古代希腊、罗马的农业经济思想: 对农业地位、作用的认识, 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析, 对 农产品价格功能的理解等丰富思想是农业经济思想、 理论发展的源头; 2 西欧中世纪的农业经济思想,表现:①维护封建秩序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统思想②主张 财产共有并消灭等级特权的异端思想③强调公平忽视效益的重农抑商思想④优化结构改进 管理的农业经营思想。

( 2 ) 近代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17-19 世纪 30 年代): 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 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农业, 从而探讨了地租理 论、 农产品价格理论、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收益间的关系以及有关农业的各种政策,从而真正 进入了农业经济的理论探讨; 2 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体系的产生: 阿瑟·扬(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出版《农业经济学》具体详细地描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 比例、 生产费用和经营收益的关系; 18 世纪后半期, 德国思想家们认识到旧有的农业制度 存在许多缺点, 建议采用英国农业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彻底改革德国农业,通过建立农 业院校和出版农业理论书籍为以后的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业 经济思想理论体系。

( 3 ) 近代资本主义后期的农业经济思想(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初): 1 一般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 整个近代资本主义后期, 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 心在于边际分析方法的采用、推广上,农业不再处于近代资本主义初期在古典经济学中那样 重要的地位, 但有关农业的经济观点、 理论在理论经济学中仍有所反映; 2 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 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基础, 并对农业 经济各分支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 4 ) 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0 世纪初以后) 1 农业经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代农业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 大农业科学研究领域: 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 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 业发展经济学)、 土地利用、 农村金融、 农村市场学、 农业财政、 农业会计、 农业技术经济 学、 农场经营管理学、 国际农业经济、 农产品贸易、 农村社会学等; 2 德国的农业经营学派对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科学是在 现代西方基础经济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运用于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成熟和完 善起来的; 3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农业经济科学在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布莱克应用新古典理论, 综合 农场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表了《生产经济学概论》, 这是以农业生产经济学命名的第一 部著作; 海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 20 世纪 40 年代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各种新成果,他的农 业生产经济学规定了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引入生产函数和线性规划,使农业生产经 济学成熟和完善起来。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农业生产经济学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 分析, 并出现研究农产品市场与需求、研究生产中风险与不确定性、研究大范围农业与多层 次农业明显趋向; 4 在发展经济学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现代农业经济思想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发 展经济学中,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发展经济学更重视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对外 开放、 最优增长、多部门和各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现 代农业经济思想理论。

5 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 1 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 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2 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 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 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 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3 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 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第一篇 农产品市场

第二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复习思考题

1 、 何谓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答: ( 1 )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 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 2 ) 1 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 2 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2 、 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

答: 1 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2 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 3 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4 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3 、 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答: 1农产品自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4 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 水平; 5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6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7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8 其他因素(如政府的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 、 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答: ( 1 )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 2 ) 1 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 2 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5 、 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答: ( 1 ) 农产品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 向变化, 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 2 ) 替代效应: 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即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而效用相同的的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未变,那么其他 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农产品来替代这种农产品,从而会减少这种 农产品的需求量。这种由于某种农产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其他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 由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就是替代效应。 ( 3 ) 收入效应: 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 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情况下, 改变农产品 的购买量, 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就是说,如果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的货 币收入并未变化,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将增加,从而也将增加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实际收 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增加这种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6 、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试用图来说明。

答: 区别: 类别, 定义, 表示方法, 变动情况 ,农产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某一特 殊价格上为获得该农产品而消费的具体的商品量 ,有既定的需求曲线的某 一点表示, 当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 农产 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移动, 这种变动称作 需求量的变动 。农产品的需求指在每个价格下需求量的全部关系, 由整个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述的 ,当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 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7 、 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答: 1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2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 中间需求的变化; 4 人口的数量与结 构; 5 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 6 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7 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8 政府的消费政策。

8 、 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答: ( 1 )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 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 公式为: ……

( 2 ) 类型: Es=0 时, 供给完全无弹性, 价格的变化, 对供给量的变化无影响; Es= ∞时, 供给完全有弹性, 当价格为既定时, 供给量为无限; Es=1 时 ,同一供给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Es > 1 时, 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0 < Es < 1 时 ,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量变化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9 、 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答: 1 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2 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3 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4 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0 、 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答: ( 1 )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 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 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 动比率的比值, 公式为:……

( 2 ) 类型: E d =0 时 需求完全无弹性 ,无论价格如何变动, 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E d = ∞时, 需求完全有弹性或弹性无限, 当价格为一定时, 需求量是无 限的; 价格的任何微小变动都 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变化, 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E d =1 时, 需求同一弹性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 的变动幅度相同, 一条斜率为 -1 的直线; E d > 1 时,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 变动幅度 ,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 平坦的线 ;0 < E d < 1 时, 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的变动幅度 ,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 陡直的线

11 、 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答: 1 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 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 3 某种农 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 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2 、 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可以用来分析哪些问题?

答: 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可以用来分析价格变化、收入变化、农产品结构变化、科技 变化、 生产农产品成本变化间的关系和对需求、供给量的影响。

13 、 什么是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农产品供求蛛网有哪几种类型?决定不同蛛网类型的条件是什么?试用图来表示。

答: ( 1 ) 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均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 (

2 ) 类型有: 收敛型蛛网、 发散型蛛网、 封闭型蛛网。

( 3 ) 1 收敛型蛛网: 农产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小于对需 求的影响程度。 图形:……2 发散型蛛网: 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 响程度。 图形:…… 3 封闭型蛛网: 农产品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 图形:……

14 、 政府一般可实行哪些价格限制政策?其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试用图来表示。

答: ( 1 )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 政府可能采取某些限制价格调整的措施, 即实行价格管制, 主要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政府为了抑制通账膨胀或者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可 能采取最高限价政策。最高限价政策的结果是商品短缺,可能导致配给、排队、抢购甚至是 黑市等现象。政府为了保护某些行业利益,对相应的产品规定最低限价。最低限制价格的结 果是产品过剩, 政府收购市场过剩产品。

( 2 ) 实行价格限制政策的结果如图: 最高价格限制政策 最低价格限制政策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复习思考题

1 、 市场的含义是什么?

答: ( 1 ) 狭义: 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2 ) 广义: 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主要指买 卖双方、 卖方之间、 买方之间、 买卖双方各自与中间商、 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 商品在流通 领域中进行交换时发生的关系。

2 、 流通与商流、 物流、 信息流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 1 ) 1 流通: 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 移。 2 商流: 是指商品所有权和货币所有权的转移, 是商品价值不断被实现的运动过程。 3 物流: 是指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4 信息流: 是指与交易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 资料的搜集、 处理和传递的运动过程

( 2 ) 关系: 1 流通起到缩短生产和消费距离的作用,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流通过程由 三流组成——商流、 物流、 信息流。 2 商流是物流的前提, 物流是实现商流目的的手段, 是流通的基础业务活动。 3 信息流产生于商流和物流活动中,反映商流和物流的运动过程,对商流和物流活动起指导 和控制作用, 为商流和物流活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4 在商流、 物流和信息流三者之间, 信息流是导向, 商流是前提, 物流是基础。 一方面, 信息流既制约商流, 又制约物流, 并且将商流和物流联系起来, 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 ; 另一方 面, 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流通过程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以信息流为媒介, 通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 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3 、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渠道有哪些?

答: ( 1 ) 特点: 1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 生产的季节性、 区域性明显, 而农产品消费是 常年的、普遍的,在流通过程中需要有储备、运输和分销环节, 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城乡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普遍需求; 2 农产品具有易腐、 易损、 不耐储藏的特点, 特别是生鲜农产 品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下降, 造成损失; 3 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 运输成本在价格中占的比例较大, 不太适合长距离运输; 4 消费者零散购买, 一次购买数量少、 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往往凭知觉感受对农产品进行品质评价,但对农产品的营养性和卫生安 全性难以把握;5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 2 ) 渠道: 直接流通渠道、 间接流通渠道。

4 、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含义是什么?它所应该具有的功能有哪些?

答: ( 1 ) 含义: 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 经过加工、 储藏与包装, 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 2 ) 功能: 1 商品集散功能; 2 价格形成功能; 3 供求调节功能 4 信息中心功能; 5 综合服务功能。

5 、 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模式和特点有哪些?你认为有哪些做法值得中国借 鉴?

答: ( 1 ) 运行模式和特点: 1 以日本、 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①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明显 的公益性②有完善健全的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作保障③拍卖是批发市场最重要的交易方式④ 加强对进入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等级管理; 2 以美国、 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① 政府不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设,市场多由企业或私人投资兴建②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和派出人员对批发市场进行管理③场内交易以大批发商为主; 3 以荷兰、 比利时为代表的欧 盟模式: ①进行全国性的联合拍卖②市场由农民或种植公司联合开办。

( 2 ) 借鉴: 1 借鉴韩国和日本:①政府对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严格审批, 中央和地方批 发市场的开设者必须是政府或公共团体,市场建设用地由政府划拨或出资购买,并投资建设 市场②政府要完善健全的批发市场法律法规,并根据农产品生产环境和流通环境的变化根据 农产品生产环境和流通环境的变化作适当的修改③加强对进入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 等级管理, 我国批发市场均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等级和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2 借鉴美国、 加拿大: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 规模化、 专业化生产。

6 、 零售业态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零售业态?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答: ( 1 ) 含义: 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

( 2 ) 影响因素: 1 影响零售业态供给的因素①政策动因和政策激励②零售业态及零售企业间的竞争③零售经营管理技术④社会技术水平⑤产业链构建方式; 2 影响零售业态需求的因 素:①人均收入水平②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③消费者偏好④安全健康消费需要⑤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

( 3 ) 最重要的因素: 人均收入水平、 社会技术水平和产业链。

7 、 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含义是什么?特点有哪些?

答: ( 1 ) 含义: 农产品零售市场是零售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场所。

( 2 ) 特点: 1 零售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市场上的卖者是零售商,买者是消费者,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即为终点, 不再继续流通; 2 零售市场数量多且分散于居民区; 3 零售市场商 品种类多,交易频率高、数量少; 4 农贸市场上的卖者多为零售商贩,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 也有农户自产自销的; 5 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由供货商或配送中心供货,进货渠道稳定, 产品 质量相对有保证。

8 、 农贸市场的含义是什么?特点有哪些?

答: ( 1 ) 含义:农贸市场全称是农产品集市贸易市场。农贸市场的发展,为搞活农产品流通、 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 2 ) 特点: 1 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以个体经营为主, 存在大量的个体零售商贩; 2 个体 零售商贩的构成: 当地的个体经营者、来自农村的农民、城市的下岗工人; 3 货源途径: 自 产自销(小城镇和乡村)、批发市场(大中城市); 4 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大量存在,在大中 城市, 逐渐开始被超市所取代。

9 、 超级市场的含义是什么?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你认为应该主要 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

答: ( 1 ) 含义: 超级市场是大规模、低成本、低毛利、消费者自我服务的零售经营方式,主 要经营食品、清洁品及家庭其他日常用品,品种齐全,特别适合购买频繁、用量大的易耗类 消费品。 其本质特征是连锁经营。

( 2 ) 原因: 1 行业集中化的要求; 2 零售企业经营合理化与快速成长的要求; 3 降低经营风 险的要求。

( 3 ) 条件: 1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日趋丰富,买方市场形成; 2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 量的改善对零售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扩张提 供了方便; 4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了支撑。

( 4 ) 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策略: 1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 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3 创建农 产品品牌或名牌; 4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

10 、 试分析比较农贸市场与超级市场在经销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

答: ( 1 ) 农贸市场优势: 1 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以个体经营为主,农贸市场为大量的个体零售 商贩和消费者提供交易平台; 2 个体零售商贩主要由当地的个体经营者、来自农村的农民和 城市的下岗工人构成,他们经营生鲜农产品货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自产自销,二是批发 市场; 3 一般而言, 小城镇和乡村农贸市场上农民自产自销的比例大, 大中城市农贸市场的 农产品大多是从批发市场进货; 4 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末端, 满足了广大居民传 统购物习惯的特点,目前仍然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大量存在,是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主要形式。 ( 2 ) 农贸市场劣势:在大中城市,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购物习惯发生变化, 农贸市场在购物环境、 卫生条件和商品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 ( 3 ) 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逐渐开始被新型零售业态的代表一一超市所取代。 ( 4 ) 超级市场优势: 连锁经营又有正规连锁、 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之分。 正规连锁 有较强大的议价能力、获取批发功能和多铺店 销售的效率, 可以利用传媒, 便于计算统计, 缺乏灵活性, 需要较高的投 资, 限制了个人的独立性,有明确的管理和长期规划, 特许连锁 投资少、 扩张快、 可降低风险、 减少失败率 ,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强调 标准化而限制经营的灵活性, 自愿连锁 灵活性强, 各店自主权大, 主动性高 ,统一性差, 决策迟缓 ( 5 ) 超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大规模化的连锁经营相对接, 构建农产品配 送中心, 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 以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

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

复习思考题

1 、 试分析国外现代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如何产生的?发展现状如何?

答: ( 1 ) 产生过程: 1 远期交易时期一一解决季节性供求矛盾问题 ,19 世纪 30-40 年代, 芝加哥发展成为重要的谷物集散地。 为了缓解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和价格剧烈波动,连接供求的中间商迅速增加。中间商设立仓库,缓解了农产品季节性供求 矛盾, 但承担很大价格风险和囤积资金不济的风险。中间商探索出了远期交易模式,在购入 农产品后,立即到芝加哥并与芝加哥的加工商或销售商签订第一年春季的供货合同,以事先 确定销售价格并确保利润,合同还能以抵押形式帮助中间商获得银行贷款,以确保农产品购 买和库存费用的及时供给。 2 远期合约交易时期一一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 随着农产品购销范围从芝加哥扩展到全美甚至欧洲,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急需解决。中间商 都想寻找一个集中信息的场所, 以便及时了解供求行情和价格信息。 为此, 1848 年芝加哥 期货交易所( CBOT ) 成立。 CBOT 发展初期主要是为买卖双方提供相互见面、交流信息、 洽谈业务和达成交易的场所。 CBOT 于 1851 年正式引入农产品远期合约交易。 远期合约交易小仅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即期交易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保持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而且使农产品买卖双方相互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3 标准化期货合约时期一一解决农产品远期合约非标准化问题 由于农产品远期合约从签订到实物交割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价格不断波动,买卖双方都希望 能自由转让以规避价格风险或者把握获利机会,一些资金雄厚的商人也因农产品远期合约买 卖存在获利机会开始参与远期合约交易。为了克服农产品远期合约非标准化给这些交易带来 的很多困难,CBOT1865 年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取代远期合约, 之后又实施了保证金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产品期货市场由此诞生。

( 2 ) 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1 CBOT 诞生及 1865 年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后, 不断有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上市; 2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 美国其他交易所建立, 农产品期货品种增多; 3 20 世纪中后期至 21 世纪初,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世界各地都得到较快发展; 4 21 世纪初, 期货交易进入其他领域。

2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 1 初创阶段( 1990-1993 年); 2 清理整顿阶段( 1994-1996 年); 3 调整阶段( 1997-2000 年); 4 规范发展阶段( 2001 年以后)

3 、 中国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货农产品有哪些?分别在哪些国内期货交易所上市?

答: 交易所交易的农产品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 DCE ) 黄大豆 1 号、 黄大豆 2 号、 豆粕、 玉米、 豆 油、 棕榈油 上海商品交易所( SHFE ) 天然橡胶11 郑州商品交易所( ZCE ) 强麦、 硬麦、 棉花 1 号、 白糖、 菜籽油

4 、 什么是狭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什么是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答: ( 1 ) 狭义: 是指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场所, 通常特指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 2 ) 广义: 是指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关系的总和。

5 、 广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1 期货交易所: 是专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 是一个实行会员制或公司制, 按照其章程规定实行自律管理,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非营利或者营利性机构,为期 货交易提供设施和服务, 遵守公司法以外的专门金融类法律; 2 期货结算所: 为期货交易提供结算服务, 遵守专门金融类法律; 3 期货经纪公司: 是依法设立的, 接受客户委托, 按照客户的指令, 以自己的名义为客户进 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的中介机构。提供期货交易中介服务,遵守公司法及相关金融 法; 4 期货交易者: 是承认并且遵守期货交易法规和规则, 按照相关规定从事合法交易的人员的 统称。

6 、 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对于现货市场的主要特性有哪些?为什么?

答: 1 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交易对象是农产品期货合约; 2 交易商品的特殊性: 交易的商品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特定农产品; 3 交易目的的特殊性:交易的目的是通过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转嫁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农产 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利益; 4 交易场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交易场所必须在高度组织化的期货交易所内依照期货法规 集中进行; 交易方式为所有的交易都要集中在期货交易所内以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方式 进行交易; 5 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交易保障制度是由会员制度、保证金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等构成的规则制度来保障期货交易的正常运行; 6 交易机制的特殊性: 交易机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

7 、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与基本原理。

答: ( 1 ) 发现价格功能: 是指期货交易所将同一期货农产品的众多买卖者集中在一起,通过 公开、 公正、 公平、 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而形成的具有真实性、连续性、权威性、未来性价格的过程。

( 2 ) 基本原理: 是建立在农产品期货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相关信息的前提之上, 逐渐接近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的农产品现货均衡价格的过程,可以认为期货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走势进行预测的过程。

8 、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与基本原理。

答: ( 1 ) 风险回避: 指市场中风险厌恶者采取一定措施来转移或分散因交易而面临的经济风 险, 尽可能减少因风险存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2 ) 基本原理: 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的发挥是以套期保值交易作为手段的。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同一时空内会受到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 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相同。 当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期时, 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于一致, 两者的基差趋于零。 两个市场在最终价格上的趋同性也使套期保值交易行之有效。

9 、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答: 宏观作用: 1 减缓价格波动, 原理: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的较好发挥, 不仅会使近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波动趋势趋于一致, 而且有助于减缓现货价格的波动幅度; 2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原理: 由于期货市场独特的发现价格、 回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功能, 借助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提高和加强政府对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3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原理: 随着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应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就高、 价格影响力就大, 并且有助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促进本国 业的国际化发展。

10 、 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答: 微观作用有: 1 锁定生产经营成本或利润, 原理: 在期货市场两大基本功能较好发挥 情况下, 生产经营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权威价格, 通过套期保值操作、 远期合约交 易或者订单生产等来锁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者特定农产品的原材料成本, 降低农产品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程度, 从而稳定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甚至提高经济效益, 并且能够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 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 2 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原理: 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农产品 期货市场供求信息最集中, 汇聚各力面投资和预测的专家, 使农产品期货价格成为未来市 场最具代表性的价格, 客观反映未来市场供求走向。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据未来权威 的农产品期货价格的预期和变动趋势, 来制定未来的农业生产方案。 3 拓展农产品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原理: 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 情况下, 特定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形成接近未来供求均衡的价格, 为现货市场交易双方确定 现货成交价格提供权威的依据, 从而拓展农产品现货的销售与采购渠道。 4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原理: 订单农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克服农产品 卖难、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农业结构、 推广农 业科技、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复习思考题

1 、 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 ( 1 ) 绝对成本学说: 1 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 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 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2 政策含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 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 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 2 ) 比较成本学说: 1 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 的产品, 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 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 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 益。 2 政策含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 具有哪类产业结构, 无论其经济实力 的强弱, 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 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 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 3 ) 要素享赋学说: 1 内容: 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商品价格有差异 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 而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 两国间 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 而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2 政策含义: 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 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察赋条件)和专业化生产。

2 、 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新发展?

答: 新发展有: 1 熟练劳动说; 2 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3 自然资源产业说; 4 国内需求说; 5 产品生命周期说; 6 产业内部贸易说。

3 、 什么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答: 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祝,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4 、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答: ( 1 ) 联系: 1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2 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 径。

( 2 ) 区别: 1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 竞争优势 理论的市场条件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2 研究的对象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是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 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对象是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3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是生产要素, 竞争优势理论的优势来源 是一国某一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4 衡量标准不同: 比较优势是用影子价格描述的, 竞争优势是用市价衡量的; 5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更为广泛。

5 、 了解与掌握 WTO 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答: 规则: ( 1 ) 扩大市场准入, 消除非关税壁垒: 1 取消非关税壁垒, 降低关税税率 2 削 减进口关税, 扩大市场准入机会 3 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性实施 4 规定最低市场 准入机会 5 特殊保障条款; ( 2 ) 削减出口补贴, 促进公平竞争;

( 3 ) 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 完善竞争机制: 1 “绿箱”政策、 “ S&D ” 政策和“蓝箱”政策 2 国内支持减让;

( 4 ) 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

6 、 农产品国际贸易是如何演变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 1 ) 1 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①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② 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③主要农产品进出日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结构演变: ①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②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 缓慢③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④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⑤新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增多。

( 2 ) 特征: 1 贸易商品集中; 2 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 3 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 入波动; 4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 5 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 中国家。

7 、 了解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答: ( 1 ) 基本格局: 1 农产品出口规模稳步扩大; 2 农产品进口增长更为显著。

( 2) 特征: 1 农产品进出口额不断增长, 贸易地位不断上升; 2 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 口增长速度; 3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4 农产品出口市场稳 定在亚洲、 欧洲和北美洲。

8 、 加入 WTO 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有哪些?

答: 1 农产品关税减让; 2 开放部分农产品市场; 3 逐渐消除国营垄断; 4 取消出品补贴; 5 履行 WTO 动植物检疫标准( SPS ) 。

9 、 中国加入 WTO 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答: 1 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2 农产品进口剧增, 压低了国内市场价格, 使农 民的利益受损; 3 中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市场准入壁垒; 4 农业进一步开放的压力在加大。

第二篇 农业生产要素

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复习思考题

1 、 什么是土地?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 ( 1 ) 土地定义: 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 岩石、 水文、 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 2 ) 土地的自然特性: 1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面积是有限的; 2 土地位置是固定的, 不能 移动; 3 土地能永久利用, 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4 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 3 ) 土地的经济特性: 1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 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 的困难性; 4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 、 你认为土地在农业的地位如何?

答: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作为生存空间, 土地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 ; 作为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人的劳动只有同合并于土地的自然力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财富。 因此, 没有土地, 人 们就不可能生存和进行任何生产活动。

3 、 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 ( 1 ) 问题: 1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2 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 山林 乱垦、 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同时并存。

( 2 ) 原则: 1 因地制宜; 2 节约用地; 3 保护资源; 4 有偿利用。

4 、 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答: ( 1 ) 土地的粗放经营: 是指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 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 进行粗耕粗作, 广种薄收, 主要靠扩大农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 及收入的经营方式。

( 2 ) 土地的集约经营: 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 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 进行精耕细作, 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 的经营方式。

( 3 ) 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4 扩大复种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5 搞好经营管理,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5 、 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 ( 1 )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是指农户 ( 或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 会、 经济、 技术、 自然条件的可能, 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 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 用,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 2 )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1 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条件: ①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③政府的支持与帮 助; 2 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①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 提高整体规模效益③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④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 经营运作; 3 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6 、 何谓土地制度?它有哪些特点?

答: ( 1 ) 土地制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 和。

( 2 ) 特点: 1 地位的基础性; 2 构成的复杂性; 3 各国 ( 或地区) 的差异性。

7 、 简述产权的含义、 特征与功能。

答: ( 1 ) 含义: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 它是一组权利,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 使用权、 收益权 和处置权等。

( 2 ) 特征: 1 明确性; 2 排他性; 3 有限性; 4 可分解性; 5 可交易性; 6 行为性。

( 3 ) 功能: 1 激励功能; 2 约束功能; 3 协调功能; 4 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8 、 简述土地产权与权能构成。

答: ( 1 ) 含义: 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 2 ) 权能构成: 1 土地所有权; 2 土地占有权; 3 土地使用权; 4 土地收益权; 5 土地处置权。

9 、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基本制度有哪些? 答: ( 1 ) 中国农村土地使用的基本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 2 )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 农村土地开发、 整理与 复垦制度; 3 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制度; 4 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5 农村土地征用制 度。

10 、 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经营主体的含义是什么?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 ( 1 ) 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 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 是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等一系列规定。

( 2 ) 承包经营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主体, 包括 1 土地承包方: ①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② 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外的经营主体; 2 土地发包方: ①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发包方②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的发包方。 ( 3 ) 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1 发包方享受的权利: ①发包农村土地的权利②监督承包方的权利③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 地和农业资源行为的权利④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 发包方承担的义务: ①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不得非法变更、 解除承包合同② 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③依照承包 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④执行县、 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⑤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3 承包方享受的权利: ①对承包地的使用权②对承包地收益的获取权③生产经营自主权和 产品处置权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⑤补偿权⑥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 承包方承担的义务: ①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 不得用于非农建设②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地, 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③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1 、 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保护承包经营权? 答: ( 1 ) 原则: 1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 2 民主协商、 公平合理; 3 承包方应当经大部分成员同意; 4 承包程序合法。 ( 2 )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1 关于承包地收回的规定: ①承包地收回的总体原则—— 法律规定在承包期内, 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②承包方迁入城镇或者城市的处理方式—— 对于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 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 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 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 转为非农业户口 的, 需交回十地。 承包方不交回的, 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③承包方的投入补偿权——在承包方依法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 对承包方在承包地上投 入而提高十地生产能力的, 发包方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2 关于承包地调整的规定: ①承包地调整的原则——原则上在承包期内, 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当遇到自然灾害严 重损毁承包地等特殊情形时, 有可能导致承包方的承包地无法再进行生产; ②不同承包地的调整——机动地是指发包方在发包土地时, 预先留出的不作为承包地的土 地。 由于户口迁移原因承包方可自愿交回或者是发包方依法收回土地。集体经济组织依法 预留的机动地、 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 承包方依法或自愿交回的土地, 应当用 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③承包地交回的处理方式——承包方交回承包地须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承包 方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 如果发包方认为必要, 发包方还是可以将土地发包给 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的 ④妇女在承包地收回过程中权利的规定——丈夫家所在的村也应尽量解决嫁入妇女的土地 承包问题。 如果村集体没有机动地或者其他剩余耕地分配给嫁入妇女, 则根据“增人不增 地、 减人不减地”的原则, 妇女原居住地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 仍在 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 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 承包地; ⑤承包权和承包收益的继承——对于耕地和草地, 承包家庭中的成员某个或部分死亡的, 土地继续由其家庭其他成员承包经营。 家庭成员全部死亡的, 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中止, 土 地由发包方收回。 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 按照承包法的规定由继承人继承。 对于林地,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 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12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原则有哪些?

答: ( 1 ) 方式: 1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2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3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4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 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 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 2 ) 原则: 1 平等、 自愿、 有偿原则; 2 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4 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5 优先原则。

13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谁?权利有哪些?

答: ( 1 ) : 主体是承包方, 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 式。 ( 2 ) 权利: 1 发包方不得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 承包方有权获得流转收益。

14 、 你认为在中国该如何构建利用和配置水资源的机制?

答: 1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2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 制; 3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4 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 推广机制。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复习思考题

1 、 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 ( 1 )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 2 ) 特殊性: 1 农业劳动在时问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 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 散性和地域性; 3 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 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答: ( 1 )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1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 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 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 足。

( 2 )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 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 2 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 3 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 4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

( 3 )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 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 数量在减少。

( 4 )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 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 2 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 3 政 府的政策。

3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 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 农业劳动力占整 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 率的差距; 3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 绝对数量增加, 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 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4 、 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 1 ) 刘易斯模式, 主要内容: 1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 2 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 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 势; 4 城市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用于扩大再生产; 5 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 业得到改造,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和城 市化。

( 2 ) 拉尼斯一费模式, 主要内容: 1 第一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 2 第二阶段一 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3 第三阶段一一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 制度工资。

( 3 ) 托达罗模式, 主要内容: 1 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 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 经济考虑, 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 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 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 的城乡收入差异(收入水平、 就业概率); 3 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 失业率成反比; 4 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合理的。

( 4 )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主要内容: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中, 1 农村的推力包 括: 土地制度使土地占有不均, 农产品交易条件不利; 2 城市的拉力包括 : 较高的收入水 平, 有利的就业条件与生活条件。

( 5 ) 吉佛的引力理论, 主要内容: 1 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 与其 距离成反比; 2 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 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 力不足的地方; 3 城乡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 差异越大, 流入城市 的人口就越多: 距离越短, 流入的量就越大。

( 6 ) 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主要内容: 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迁移行为。 收益 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货币 成本是交通、 住宅、 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 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 只有迁移的 收益大于成本, 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5 、 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 ( 1 ) 农业剩余劳动力: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 数。

( 2 )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1 按照特殊性不同分类: 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2 按照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可分为积累型剩余、 替代型剩余和季节性剩余。

6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 ( 1 ) 原因: 1 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 规模过 大; 2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 耕地的减少; 4 农村二、 三产业不发达, 吸纳劳动力少; 5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 2 ) 特点: 1 从转移地域看, 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 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2 从转移产业 看, 以第二产业为主; 3 从转移方式看, 以兼业型为主; 4 从不同区域看,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 3 ) 困难: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 2 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 3 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矛盾突出; 5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7 、 你认为应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答: 1 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提高其就业容量; 2 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 3 支持和加强对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8 、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答: ( 1 ) 农业劳动生产率: 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 或者生产 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 2 ) 意义: 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2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 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3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 水平的根本标志; 4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9 、 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 ( 1 ) 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 2 经济因素; 3 技术因素; 4 社会条件。

( 2 ) 提高途径: 1 采取争取的政策措施, 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 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 的物质技术装备; 3 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4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 和劳动熟练程度; 5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复习思考题

1 、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及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 ( 1 ) 内涵: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 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 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 2 ) 特点: 1 渐进性; 2 系统性; 3 外生性; 4 复杂性; 5 周期性。

( 3 ) 作用: 1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 品质量; 3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 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 平; 5 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2 、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 ( 1 ) 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1 国民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 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 而在竞争条件下, 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相 对稀缺的要素成为企业生产以致经济发展的瓶颈, 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 而对该要素的节 约或释放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国民收入; 2 农业经济中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速水和斯坦认为, 农业经济中技术的发展是为了 用相对丰富因而廉价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

( 2 ) 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1 工业经济中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施莫克勒实证研究表明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 力的有效配置; 2 农业经济中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格里克斯指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 素。

( 3 ) 关系: 1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导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 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 理论,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 带; 2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互相补充的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共同运用在农业经济中; 3 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假说是互相补充的、 内在一致的。

3 、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 ( 1 )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一市场机制: 1 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 质量 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3 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 求需要技术进步

( 2 )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一一需求机制: 1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 步; 2 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4 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5 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 步。

4 、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 ( 1 ) 劳动节约型技术 1 优点: ①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 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③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2 不足: ①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②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 还要受到 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 2 ) 资源节约型技术 1 优点: ①可人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 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②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2 不足: ①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对较低②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 ; . 容易 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 3 ) 中性技术 1 优点: 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 2 不足: 这类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尤其需要较多的投资, 并要求劳 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5 、 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答: 1 第一阶段一一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2 第二阶段一一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 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

第九章 农业资金

复习思考题

1 、 农业资金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

答: ( 1 ) 内涵: 1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 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 币资金、 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 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 固定资 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2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 2 ) 特性: 1 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 周转速度慢; 2 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 性; 3 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4 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5 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

2 、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答: ( 1 ) 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 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 2 ) 理论依据: 1 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2 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 来校正; 3 农业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 3 ) 原则: 1 效率原则; 2 公平原则; 3 稳定原则; 4 持续原则; 5 在 WTO 的框架下, 政 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 WTO 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

3 、 按功能性来划分, 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

答: 1 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2 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3 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4 、 何谓农业信贷资金?试论述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 ( 1 ) 定义: 1 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各 个环节的各种信贷资金; 2 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 到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信贷资金。

( 2 ) 作用: 1 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信贷资金可以使得农业生产者在较短的 时间内完成资本积累, 进行大规模投资而获取现代农业技术,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获取超 额利润; 2 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公共投资: 通过信贷的方式为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偿服务的 资金, 不仅解决了农业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时又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 农业信贷资金可以满足农户对大规模、低成本的 农业投资资金的需求, 对农业规模化、 专业化、 市场化经营具有促进作用。

5 、 试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性农业信贷、 合作性农业信贷与政策性农业信贷之间 的关系。

答: 1 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商业性农 业信贷机构是依法注册成立的以盈利为目的金融中介组织。 资金来源是吸收的存款和自有 资本, 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的特点是利率较高, 用于盈利性较强的农业项目, 中国农业银 行等商业银行提供该农业信贷资金。 2 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农业合作信贷组织 是由农业信贷的需求者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信贷组织。 由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农业经营者 共同出资组成信贷资本金, 只在合作组织内部提供信贷服务, 相互融通资金; 使农业资金 的需求者之间相互融通, 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且降低了农业信贷的交易成本。农 村信用社和曾经出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所提供该农业信贷资金。 3 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资金来源 是政府提供的信贷资本金及其公积金。 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按照优惠的利率提供给农业信 贷的需求者;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 是纠正农业信贷市场失灵、调整和引导农业发展的一 种政策工具。 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该农业信贷资金。

6 、 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

答: 1 农户是市场中的一个理性主体: 农户是市场中的理性主体, 其农业投资行为主要取 决于农业生产的收益性和交易成本的大小。 2 农户资金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分配: 农户的消费行为是追求在一定预算约束下的消费效用 最大化。 农户的生产行为追求生产利润的最大化。 农户资金存在一个在农户生活消费和生 产投资之间的一个均衡或最优化分配。 3 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均衡: 农户生产混合使用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 农户的农业 投资是使用自有资金还是使用外部资金, 取决于农户对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成本以及其转化为农业投资的可能性。农户的农业投资是在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之间寻求在技术上 可行条件下的整体资金成本最低的组合。 4 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 理性的农户应当是在技术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寻求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投资上的最大收益投资组合。如果技术上的可能性、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 最小投资规模等没有对农户资金投资造成障碍, 那么农业与非农业投资收 益的相对水平决定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分配。

第十章 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

复习思考题

1 、 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体现在 哪些方面?

答: ( 1 ) 农业信息的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 以有 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 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 2 ) 农业信息技术的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 存储、 处 理、 传输、 发布和应用的电子技术。

( 3 )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 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农业现代 化过程。

( 4 ) 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1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 2 农业信息 化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3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 段; 4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2 、 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经济特征是什么?

答: ( 1 ) 内涵: 1 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 员与信息机构; 2 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一般仅指信息内容本身。

( 2 ) 经济特征: 1 有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2 农业信息资源在主体和地域之间分 布的不均衡性; 3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 4 农业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并 存。

3 、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环节是什么?

答: ( 1 ) 内涵: 1 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内容开发、 信息技术研究、 信息系统 建设、 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训等 活动; 2 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 处理、 存储、 交换、 共 享、 服务和应用农业信息资源。

( 2 ) 主要问题: 1 是可支配资源的形成; 2 是信息的提供; 3 是信息环境。

( 3 ) 主要环节: 1 农业信息内容的积聚与资源形成; 2 农业信息渠道建设与用户培育; 3 组织与市场信息环境的改善。

4 、 影响农业信息资源内在质量差别的因素有哪些?

答: 1 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本身; 2 农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 农业信息资源的集成 水平和数据相关程度。

5 、 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与特性有哪些?

答: ( 1 ) 内涵: 1 市场参加者可以对农业信息采取垄断或独占行为; 2 农业信息之所以能够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 在于信息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减少了, 农业经济活动 的效率提高了; 3 农业信息商品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而独立为商品; 4 农业信息产品成为商品 并发挥作用晚于商品农产品是一种正常现象; 5 农业知识产权及其专利制度的确立是农业 信息商品正式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

( 2 ) 特性: 1 农业信息商品是一种体验商品; 2 农业信息商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与低 复制成本的特点; 3 农业信息商品的时效性; 4 农业信息商品价值发挥的使用者依赖性; 5 农业信息商品的易扩散性; 6 农业信息商品的外部性。

6 、 试分析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答: 主体及其作用:

1 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作用: 用户信息使用水平决定信息的需求, 进而影响信息的供给主 体。 这个主体的数量、 素质、 能量、 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产品的价值、 价格判定、 产 品交易过程、 产品使用后果等。 商家和社会需要精心培育用户的信息需求;

2 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作用: 农业信息生产者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信息资源, 提供信息服 务。 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3 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 作用: 在农业信息市场中, 政府具有信息用户、 信息生产者、 信 息中间商、 调节者的角色。 政府所收集和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别人无力收集或不愿收集的公 益性信息。 政府所提供的农业信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政府为农业信息的生产商提 供相应的补贴。 政府还承担着农业信息用户, 特别是对农户的培训责任。

7 、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答: 1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2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①服务主体社会化②服务内容多 元化③服务载体多样化;

3 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 ①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②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③发挥政府的人员培训职能④发挥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第

三篇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十一章 农业家庭经营

复习思考题

1 、 什么是农业的家庭经营?

答: 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 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 营活动, 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2 、 如何看待关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争论?

答: 1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农经济。 2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常与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 农业经营规模 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确定农场最佳规模、 为农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 这种 比较是同质比较;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研究的目的是要来说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劣。 3 大农论与小农论之争的实质在于农业生产应采取那种社会经济形式, 用来作为农业政策 选择的依据, 或为农业政策进行理沦辩护, 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之争。 4 资本主义国家大小农场争论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小农场与大农场的规模绩效之 争, 是对于家庭农场与雇工的大农场优劣之争。 争论双方在实质上代表着这两种农场的利 益, 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取向。 理论之争的背后是某个社会群体利益, 而争论的表现却是农 场规模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5 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大小生产争论的实质: 小农论者被视为反对集体化的右倾机会主义 者, 往往涉及到政治路线斗争, 所有的文章都论证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政策造成思潮, 思 潮形成观点, 观点推动研究。 用大小优劣的观点来支持规模经济效益的研究, 所要证明的 是政策正确性。

3 、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 1 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 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 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 代, 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 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 还是在商品化、 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几乎所有的 文献都清楚地显示, 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 组织。

4 、 为什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

答: 原因:

( 1 ) 从农业生产特点来看: 1 监督问题: 要解决激励问题, 首先要计算劳动量。 只有将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各 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起钩来, 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而 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仍不能解决计量和监督 问题。 2 决策问题: 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 农业决策才能灵活、 及时、 具体, 才能取得好的效益。

( 2 ) 从分工协作来看: 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 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农业生产 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 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 甚至 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 而更适合 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 3 ) 从农业技术进步来看: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机械技术; 生物、 化学技术。 在应用 上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 小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 许多农业技 术的运用可以小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 使得家庭经营适合农业技术进步。

( 4 ) 从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来看: 1 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 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劳动激励多样; 2 家庭成员在性别、 年龄、 体质、 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5 、 农业家庭经营为什么会出现兼业化?

答: 原因: 1 农业强烈的季节性、 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 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2 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得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的 选择; 3 对农户来说保有土地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4 农业外 部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6 、 农业兼业化有哪些利弊得失?

答: ( 1 ) 积极影响: 1 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 2 兼业农户的出现 和大量发展, 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改善农民生活, 缩小城乡差距 有积极作用; 3 为城市工商业、 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4 兼业农户由于有多种收 入来源, 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从资金、 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生产的发展; 5 兼 业农户有了城市和农村双重身份, 对为自己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 缓解大量农民涌向城 市, 防止城市的过度膨胀, 避免农村人口的过度萎缩和农村社会的衰落有积极作用。

( 2 ) 不利影响: 1 在兼业农户当中, 有许多是规模狭小、 技术水平不高、 资金短缺、 商品 率低、 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2 许多农户收入主要不靠农业, 无心经营农业, 这部分人经营的农业往往处于衰退荒废状态, 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在大生 产排挤下, 有许多兼业农户会被淘汰和消失。

7 、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以完善?

答: ( 1 ) 问题: 1 产权障碍; 2 规模障碍; 3 产业与市场障碍; 4 管理障碍。

( 2 ) 完善措施: 1 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 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 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2 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 3 提高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十二章 农业合作社

复习思考题

1 、 了解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合作社思想萌芽和观点。

答: ( 1 ) 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作社思想萌芽: 1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于 1516 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 对当时英国社会和国家制度做了 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对资本原始积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并提出了 一套改造社会的方案, 设想了一个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2 1623 年, 意大利的托马斯·康柏内拉出版了《太阳城》, 在该朽中阐述了他的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 虚幻地描述了个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

( 2 )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1 欧文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萌芽, 提出了建立合作公社的设想; 2 他把生产和消费的协调作为理想的社会原理, 提出了以多数的统一合作村为单位的理想 社会的构想; 3 他主张建立新和谐村, 以把失业者组织起来。 并设想了和谐村内土地、农业、 工业、 消 费、 财产、 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制度、 原则和具体细节; 4 他把他的劳动公社方案看成是改造旧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建立未来社会的组织形 式, 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

2 、 了解近代合作社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答: ( 1 ) 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无政府合作社思想, 基本观点: 1 作为政治的国家应该取消, 它的任务只是评价经济关系公平合理; 2 要废除以特权和垄断造成的不平等, 建立以劳动 为根据的公平交换, 使个人和家庭获得全部劳动果实; 3 要建立交换银行, 实行按生产产 品的劳动时间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 在交换银行之下附设两个会, 一个办理生产, 一个办 理消费, 两会联合办公, 一方面按照相互帮助的原则组织生产团体满足需求, 一方面组织 原料供应和制成品消费者。

( 2 ) 以路易·勃朗和斐迪南·拉萨尔为代表的国家社会主义合作社思想, 基本观点: 1 路易·勃朗著有《劳动组织论》, 主张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合作, 认为这种生产合作组织是从 资本家的压迫下救出劳动者的好办法, 劳动者虽有组织生产合作的能力, 却没有与资本家 对抗的财力, 因而必须请求政府拨专款进行建设; 2 斐迪南·拉萨尔认为, 只有组织生产 合作社, 使劳动者自身成为办社的企业家, 才有助于劳动者的解放。

( 3 ) 以威廉·金为代表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威廉·金认为合作社是推翻资本 主义和破除工资制度的有力工具, 劳动、 资本和知识二者看作是合作社的三大要素, 主张 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阶级要团结起来, 组织起来办合作社。 ( 4 ) 以季特为代表的尼姆学派的合作社思想: 1 社会的改造需要合作而无需革命, 主张建 立消费合作社; 2 消费是目的, 一切经济组织目标全在消费, 生产不过是手段; 3 在组织完 善的制度里, 生产应该为消费服务; 4 不主张废除私有则产制, 但反对资本主义经营方 式; 5 在农业方面, 主张耕者有其田; 6 在工业方面, 主张借合作社力量把财产变成集团公有。

3 、 理解和分析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主要观点。

答: ( 1 ) 马克思、 恩格斯的一般合作社理论: 1 国家政权对合作社性质的决定作用; 2 现代 合作社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和信用制度; 3 合作社应为公有制; 4 生产合作是 合作制的主要形式; 5 合作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 2 ) 马克思、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 1 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 2 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应遵循的原则不是采用暴力, 而是通过 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3 引导中农、 大农入社, 逐步消除雇工剥削; 4 剥夺大土地所有 者的土地所有权。

( 3 ) 列宁的合作社理论: 1 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合作社适合农民 的特点; 3 使全体居民都加入合作社需要很长时间; 4 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合作社发展, 在经济、 财政、 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 单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合作社是不够 的; 5 完成合作化, 要进行文化革命。

4 、 掌握当代合作社思想的流派和主要观点。

答: ( 1 ) 改革派: 改革派把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改革, 作为一种重新分配收入 与财富, 消除或协调劳动与经营、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手段, 最终目标是改造 资本主义, 以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 主要的理论观点、 思想倾向属于改革派的学派有: 1 社会主义学派: 认为社会主义是合作社运动的最终目标, 合作社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标 的手段或准备阶段。 他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往往带有改良主义的色彩。 2 合作联邦学派: ①把合作社运动的进程视作终结, 合作社本身就是目的, 而不是为达到 另一种体制的手段或途径②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 认为其社会的弊端在于太 多的人没有足够的私有财产, 所以要把更多的财产分配给更多的人③社会主义学派主张由 国家或工厂来控制经济, 而合作联邦学派则把对经济的控制权交给消费者, 主张消费者至 上。

( 2 ) 进化派: 进化派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认为合作社是资本 主义内部的一种进化发展, 这一派的最终日标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受这一派理论影响的 合作社往往更注重于合作的经济方面, 较少注重社会目标。 理论观点属于进化派的主要学 派有: 1 竞争尺度学派: ①以合作为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体系的功效, 把合作社运动视为抑制资 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②合作社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机制, 只能起 辅助作用③资本主义过十强调主动性、 竞争及逐利, 不利十伸张社会正义和公平分配, 实 践社会原则的经济企业(合作企业)就应纠正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谬误之处, 起到平衡轮 的作用。 2 萨皮罗学派: ①合作社应按商品种类而不是按地域关系组织起来②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 农场主③民主管理④与合作社签署长期的、 带强制性条款合同的入社农户应达到相当的比 例⑤使用专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⑥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 3 美国学派: ①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 合作社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间的不完全联合, 合作这 种形式仅合并了各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但企业本身还是完全独立的②合作社是一体 化与分化、 独立与合并间的中介, 合作只是业务的联合, 而小是人的联合。

5 、 了解人们对合作社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掌握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和中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答: 1 德国经济学家李弗曼认为合作社是以共同经营业务的方法, 并以促进或改善社员家 计或生产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2 德国经济学家戈龙费尔德认为合作社是中小经营者基于自己意志的结合 ; 由于共同对私有 经济利益的追求, 以实现社会政策目标;

3 马克思、 列宁认为, 合作社就是生产者联合劳动的制度, 要以这种制度代替资本主义雇 佣劳动制度;

4 美国合作经济学家巴克尔认为合作社是社员自有自享的团体, 全体社员有平等的分配 权, 并以社员对合作社的利用额为依据分配其盈余, 合作社是与私人企业、 公司制企业不 相同的一种事业;

5 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是,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 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 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

6 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 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 利用者, 自愿联合、 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6 、 你认为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会发挥哪些作用?

答: 1 农业合作社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2 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 性; 3 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 4 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 5 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7 、 如何理解农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答: 1 经营目标的双重性, 即服务性与盈利性的相统一; 2 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 即约定统 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 管理的民主性, 即自主与自愿的有效结合。

8 、 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答: 1 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和保护在加强; 2 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效率的提 高; 3 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 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4 农业合作社管理的专业化与现代化。

9 、 中国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历程有哪些?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 ( 1 ) 发展历程: 1 农业生产互助组; 2 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 3 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4 农村人民公社。

( 2 ) 教训: 1 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原则; 2 否认了农业的家庭经营; 3 农业合作化 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

10 、 你认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哪些问题?

答: 1 依赖现象十分突出; 2 规模较小, 带动性不强; 3 办社人才严重缺乏; 4 融资渠道狭 窄, 举步艰难; 5 内部运行机制极不规范。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复习思考题

1 、 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

答: ( 1 ) 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经营为基础, 以 “龙头” 组织为 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 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 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 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 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 利益共同体, 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 2 ) 特征: 1 生产专业化; 2 企业规模化; 3 经营一体化; 4 服务社会化。

2 、 请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 1 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2 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 的需要; 3 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4 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5 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 称的需要。

3 、 契约关系的类型有哪些?请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和特征。

答: ( 1 ) 类型: 1 古典契约关系; 2 新古典契约关系; 3 关系型契约关系。

( 2 )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契约关系类型与特征:

性质 :古典契约 、新古典契约 、关系型契约

组织形式: 市场+农户、 公司+农户、 合作制+农户、 股 份制+农户股东

交易方式: 买卖交易, 交易对买卖交易, 交易对管理交易, 交易对随机交易, 交易对固定交易

契约类型 :短期通用性商品契约, 长期专用性商品契约 ,长期专用性契约,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契约

博弈次数: 一次性博弈 ,重复博弈, 长期重复博弈

定价方式 :直接定价,直接定价和间接定 价结合, 间接定价

配置方式: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 ,权威机制

市场形态: 外部、 商品与公共 市场 外部、 商品与私人 市场 内部

市场: 要素市 场

4 、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费用、 交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 ( 1 ) 农产品交易费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其形成与否主要看内部组织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比 较。 如果组织费用低于交易费用, 那么纵向一体化组织就会得以产生和发展; 反之, 如果 组织费用高于交易费用, 那么一体化组织就会萎缩解体或难以产生与发展。

( 2 ) 交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1 有限理性: 当有限理性与不确定性或复杂的环境相结合时, 就会使交易费用大大增加。 农业龙头企业的理性会高于农户, 但也是有限的。 通过合同制或一体化经营, 借助农业龙 头企业可以减少农户有限理性的约束, 但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有限理性所导致的经营失败 也会株连到农户。 2 机会主义: 市场经济当中机会主义的盛行使农户和企业都有通过合同或一体化等组织形 式来减少或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愿望。 3 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越强, 交易双方维持交易的持续性愿望也就越强, 客观上要求 建立起某种保障双方继续维持交易的组织机制, 各种合同制和一体化组织形式就会出现。 4 不确定性: 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 交易双方既要面临来自环境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来自 交易双方行为的不确定性, 即交易的小确定性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5 交易发生的频率: 影响主要体现在设立某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费用能否得到补 偿。 多次发生的交易, 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 更容易使新采用的组织形式的费用得到抵 消。

5 、 试分析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 主客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答: ( 1 ) 农产品交易的市场环境条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1 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设施条件: 硬件设施越完备, 交易越顺畅, 农业龙头企业越容易在市 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农产品; 2 农产品交易的法律法规条件: 法律法规越完善, 交易越顺畅, 交易成本越低。 要达到这 些法律的要求, 仅靠市场交易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 3 农产品交易的其他环境条件: 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②国家对农业实行的保护 政策, 特别是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实行的扶持政策③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

( 2 ) 农产品交易的主客体特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影响: 1 农产品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属性、 自然属性、 质量属性和消费特性等对交易特性有非常大 的影响。 农产品特性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交易特性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2 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特征: ①农户的经营特征: 主要表现为农户的经营规模、专业 化和商品化程度。 专业化的经营大户更倾向于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成某种更为紧密的关系② 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 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利润按股分红, 合作社的经 营目标具有双重性, 即对外追求盈利性, 对内要为社员提供一系列的服务, 利润按交易额 所占比例分配为主。

第四编 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第十四章 农业保护政策

复习思考题

1 、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答: 农业保护政策: 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 使农业 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 协调、 快速发展 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2 、 你认为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 ( 1 ) 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农业的外 部性、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不稳定性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 需 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 2 ) 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沦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工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 要高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 随着农业生产资本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工业产品 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则相对上升。 在贸易中, 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丧 失。 在市场竞争中, 农产品处于劣势, 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比较优势丧失, 资源将 流入其他产业。 土地自由流动有限, 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它用, 政 府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进行严格的控制, 当农民的主要或全部收入来自农业时, 需要政府 保护。 政府因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存对农业采取保护措施。

( 3 ) 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1 一战前处于“食品问题”阶段, 农业政策重点在于保障国内食品的充足供给和榨取农业剩余以保障工业发展; 2 一战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处于“农业贫困问题”阶段, 日本政府只是对农业提供了有限的保护, 包 括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工作机会、 低吸贷款、 财政补贴等; 3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处于“农 业结构调整问题”阶段, 农业政策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 4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1 贫困国家最主要的经济目 标是工业化, 需要农业支持工业, 农业保护政策的本质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数人来支持生 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 不会走得很远; 2 工业化国家工业发达, 需要巩固农业。 只有当预 算成本太高时, 工业化国家政府才开始抵制对支持的请求; 财政部、 农业部参与农业保护 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最常见的外部政治压力和主要制约是公共预算, 政客和官僚倾向于 选择只需很低的直接预算成本的政策; 3 经济发展早期, 国家需要尽快实现工业化, 各阶 层倾向于注重工业。 从民族主义或防御的理由出发而产生建立一个更“平衡”的, 而不是 更特殊的更工业化的经济愿望, 使工业保护政策得到广泛的支持; 4 经济发展后, 农产品 不能获得较高价格的机会成本会提高, 采取农业保护政策。 食品进口国可能采取进口控制 的手段扶持农业; 农业保持比较优势的国家, 采取直接补贴或提高国内消费者价格的手段 来支持农业; 在食品自我生产不足的发达国家, 若考虑本国食品安全则会降低农业保护的 政治成本。

3 、 是否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别标准有哪些?

答: 经济结构主义、 农业比较优势大小。

4 、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 ( 1 ) 第一阶段: 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特点: 英国、 法国、 德国和美国等国的农业 政策主要是通过立法设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 来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 2 ) 第二阶段: 20 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特点: 各国在维持对农产品高关税政策的基础上, 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 使农业保护主义不论是在形式还是在 内容上、 不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3 ) 第三阶段: 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 特点二战后, 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并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 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滞缓, 各国先后制定了保护和支持农业 发展的法律, 并根据这些法律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 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与价 格政策、 农业生产政策以及农业结构政策。

5 、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

答: 1 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 2 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 3 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 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波动; 4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 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6 、 现代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方向与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 1 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2 农业保护政策措施实现了从 “黄箱” 向 “绿箱” 的转变;

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 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第十五章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复习思考题

1 、 请比较食品质量安全的不同定义。 答: 食品质量安全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 1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 受害的一种担保。 食品卫生指为保证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 一切条件和措施;

2 美国学者 Jones 定义绝对安全性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物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 的一种承诺, 即食物绝对没有风险。 相对安全性是指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 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3 中国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被加工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的保 证。

2 、 分析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 食品卫生的联系与区别。 答: ( 1 ) 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 1 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的宏观供给能力及稳定性; 家庭对食物的获取能力与居民营养水 平 ;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安全性。 2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粮食安全涵盖了以下三个层面: ①粮食是食品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食物保障目标 中, 往往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②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最低要求③在全世界粮 食安全状况逐步好转的情况下, 各国逐步将追求粮食安全的目标转向食品安全。

( 2 )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1 食品质量的定义: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食品质 量的高低指食品满足使用标准或要求的程度。 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食品安全仅仅是食品质量中的安全特性, 从属于食品质量的范畴。 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质 量的前提。 由于食品质量的范畴要远大于食品安全的范畴, 食品生产商在追求食品某一品 质时, 可能以安全性为代价。

( 3 ) 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 1 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的关系: 食品营养是食品供给的终极日标。食品营养素的缺乏和食 品安全之间密切相关, 食品供给不足、 不安全食品的供给或膳食的不平衡均可能产生食品 营养问题。 食物成分的摄入量水平就决定了这种营养成分的安全界限, 食品中某种营养物 质的过量摄入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 4 )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1 食品卫生的定义: 食品卫生是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 一切条件和措施。 中国食品卫生定义为防止食品在生产、 收获、 加工、 运输、 储藏、 销售 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污染, 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中国的食品卫生无论从界定的环节还是覆盖的质量范围, 都远远低于食品安全的范畴。

3 、 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污染的途径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答: ( 1 ) 基本特点: 1 危害的直接性; 2 危害的隐蔽性; 3 危害的累积性; 4 危害产生的多 环节性; 5 管理复杂性。

( 2 ) 污染途径: 1 物理性污染; 2 化学性污染; 3 生物性污染。

4 、 食品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 1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 水平相适应; 3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相适应。

5 、 试从理论上来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答: ( 1 ) 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与调节机制: 1 尼尔逊将商品分为三类: 搜寻品、 经验品和信用品。 按此分类, 食品质量要素的品质特 性既具经验品特性又具有信任品特性, 而食品安全要素更多属于信任品; 2 市场机制在调 节这三种不同类别的质量特性时存在巨大的能力差异; 3 食品安全性是一种收入需求弹性 高的物品; 4 食品安全供给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风险并不知情的情 况下, 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风险性较高的食品可以获得额外的效用; 5 食品安全具有公共品 的属性, 政府干预食品安全市场是因为食品安全市场的不完全性。

( 2 ) 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型与市场机制失灵: 1 通常情况下, 生产商或经销商比普通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与风险有关品质的认识往往 更高; 2 在不充分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 高质量食品或者说安全食品并不能通过市场自发 调整供给; 3 食品市场上的“柠檬问题”说明, 不对称信息导致了市场失灵; 4 传统意义的 市场失灵是以垄断的存在、 公共品、 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 新的市场失灵是以不完全信息 为基础。

( 3 ) 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管制: 1 如果以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作为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特征的区分, 很显然供给充 分之下的普通食品本身并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是典型的的私人品; 2 食品质量安 全在很多方面具有公共品的属性; 3 由于公共品的边界是模糊的, 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 中, 有些时候私人品与公共品很难加以严格区分; 4 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品和市场上信息 不对称等特性, 提出了政府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成为一个公共管理问题。

6 、 试分析影响生产经营者供给质量安全食品行为的主要经济因素。

答: 1 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2 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 3 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 有资产的多少; 4 声誉机制的建设; 5 纵向协作策略。

7 、 试分析影响消费者需求质量安全食品的主要行为。

答: 1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 2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寻; 3 消费 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4 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8 、 为什么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会出现政策目标的多元化?

答: 1 只注重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2 注重提高本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

3 注重保护农 业;

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5 注重解决最为迫切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9 、 什么是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国际标准体系、 食品可追溯体系?

答: ( 1 ) 良好操作规范( GMP ) : 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 管理制度。

( 2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 : 是鉴别、 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危害的一 种系统性管理制度。

( 3 ) 国际标准体系: 由 90 多个国家级标准团体参加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具有民间性质 的标准化机构。 其主要活动包括: 1 制定全球协调一致的国际标准; 2 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 准化工作; 3 报道国际标准化的交流情况; 4 同其他国际性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标准化问 题。

( 4 ) 食品可追溯体系: 1 食品标准委员会认为“追溯能力 / 产品追循”是指能够追溯食品 在生产、 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 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与国际标准化组 织将可追溯性定义为: 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 力。

10 、 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答: ( 1 ) 无公害农产品: 是指产地环境、 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 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 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 未经过加工, 或经过 初加工的安全、 优质、 面向大众消费的食用农产品。

( 2 ) 绿色食品: 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证, 许可 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 营养类食品。

( 3 ) 有机食品: 是指生产环境未受污染, 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在原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既不使用农药、化肥及生长激素类化学合成物质, 也不采用转基 因技术及其产品, 也不采用其他不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技术与材料, 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 可供饮食的、 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第十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复习思考题

1 、 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答: ( 1 ) 定义: 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 2 ) 基本关系:

1 本质关系: 不论农业产业部门如何发展, 农业各产业部门间主要的、 本 质的关系是通过农、 林、 牧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 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2 农牧关系: 在农业各生产部门中, 存在着彼此利用对方产品的物质能量转化的关系, 农 牧业两个部门的结合最为典型。农牧结合的客观依据是由它们之间的物质互换性决定的;

3 种植业地位: 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种植业是农业各部门有机物 质的合成部门, 有了种植业的发展, 才有畜牧业和农业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4 畜牧业地位 : 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它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 有机物质, 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畜产品, 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 转变为优质肥料, 返还土壤, 为发展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5 林业地位: 林业对于农牧业的作用, 不仅在于林产品的本身, 更重要的是林木植物群落 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 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

2 、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有哪些?请加以解析。

答: 1 整体性: 农业产业结构是各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 农业产业 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2 多层次性: 农业产业结构是多层次的主体结构, 表现在农业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 由于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和生产过程的不同, 又分为互相区别、 互相联系的不 同部门。

3 动态性: 多种多样的农业产业结构受一定的时间、 空间条件的影响, 随着时间、 空间条 件的运动变化, 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一成不变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不存在 的。

3 、 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 答: 1 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2 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3 对农业劳动 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4 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4 、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并加以阐述。

答: 1 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 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

2 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就是生产的导向, 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 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 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决定了产业 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4 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离不开劳动过程 三要素——劳动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其中农业劳动力因素占主导地位, 没有农业劳 动力的参与和素质的提高, 就没有农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

5 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 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即资本对农业劳动力和土地 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逐步替代, 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

6 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

5 、 你怎样理解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答: 1 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2 在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 大; 3 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5 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6 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6 、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答: 1 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 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 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 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7 、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有哪些?

答: ( 1 ) 方法: 比重法、 类比法、 速度法、 协调法。

( 2 ) 指标体系: 1 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状况的指标: ①土地利用结构②播种面积结构③农业 总产值结构④农业商品产值结构⑤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⑥资金利用结构; 2 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的指标: ①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单位面积产量 ( 产值、 净产值), 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品成本, 每元投资所得的产值、 净产值、 商品产值 ②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农产品商品量及其构成, 农产品商品率, 主要农产品 的人均占有量③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 主要指标有森林覆盖率, 自然灾害发生率, 土壤有 机质含量, 土壤和水资源中有害物质含量。

8 、 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 1 制度激励; 2 政策优化; 3 市场诱导与需求拉动; 4 科技支撑。

9 、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是什么?

答: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2 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3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 原则; 4 坚持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 5 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 6 坚持农民 自愿的原则。

第十七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复习思考题

1 、 农业发展分成哪三个阶段?它们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 1 ) 农业发展可分成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 2 ) 1 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 其基本特征是以石器、 棍棒 为生产工具, 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 只能够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 只是从土 地上掠夺物质和能量, 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 2 传统农业是指开始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 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 18 世纪 60 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传统农业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 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后所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3 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基本 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 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量和物质, 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 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人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 机械的结果, 是广泛采用以机械、 化学和生物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 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 同时, 它又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2 、 传统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 1 技术停滞; 2 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 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3 封闭的、 自我循环和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 传统农业中有哪些资源是稀缺的?这些稀缺资源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 ( 1 ) 稀缺资源: 1 提供刺激的制度; 2 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 3 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入物和生产设备; 4 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 5 帮助农民做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

( 2 ) 稀缺资源特征:

1 农民无法自行提供, 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 至少在分配这些资源时要有社会决策;

2 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 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 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 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 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同时要求对农民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

4 在不同地区, 由于资 源、 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 这些投入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差别, 农业计划必须以详 细的地区性研究为基础;

5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己经大量充分地 使用了, 如果实际投入量超出了需求量, 多余的部分短期收益很低, 一旦其他投入物略有 增加, 就会获得特别显著的收益;

6 农业发展中稀缺资源的特点, 使得努力确定社会的边 际生产率和成本收益率一般井不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7 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虽然稀缺资源的固定性经常简化了分配时的决策手续, 但在做出是否生产或创造这些 资源的决定时仍面临难题。

4 、 你认为该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答: 1 构建市场经济制度; 2 建立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 3 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水 平; 4 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5 、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 1 ) 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1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减负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 2 ) 基本特征: 1 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2 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3 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4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6 、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 生产条件现代化; 2 生产技术现代化; 3 经营管理现代化; 4 集约化、 可持续化; 5 商品化、 专业化、 社会化; 6 标准化、 信息化。

7 、 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实施哪些发展战略?

答: 1 工业化战略; 2 城市化战略; 3 市场化战略; 4 农业保护战略; 5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十八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1 、 常规现代农业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 答: 1 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 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3 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 ①土壤退化、 沙漠化现象严重, 耕地资源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②水资源 减少③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④生物资源锐减。

2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 1 ) 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 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 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 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维护土地、 水、 生物、 环境不退化、 技术运用适当、 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 2 ) 基本特征: 1 经济持续性; 2 社会持续性; 3 生态持续性。

3 、 试分析人口、 人力资本积累、 自然资源、 环境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 ( 1 ) 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从资源方面来看, 人口过多, 人均资源量的进一步降低, 使农业资源负担过重, 削弱人 均产出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从环境方面来看, 人口过多将增加资源利用强度, 破坏生态系统, 为满足人口群体生产 和消费的增加, 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3 从社会方面看, 人口的过快增长, 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严重, 进而 会加速人口的聚集和迁移, 引起城市化质量下降、 失业增加、 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

( 2 ) 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 因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对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力资本是 体现于人自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人力资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动力和决定因素。 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分配 状况。

( 3 ) 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永续生存和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只顾及当代人的利益, 还必须关注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支持着自身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其承载力预不着世界及各国人口的规模, 也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规模。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 要遵循最低安全标准原则与公平性原则。

( 4 ) 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2 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3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 性, 呈指数式发展 4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 5 )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 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4 、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试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

答: ( 1 ) 内涵: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 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 2 ) 东西方生态农业的比较: 1 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同:

①产生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效益下降的背景下, 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 ; 中国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 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

②农化产品使用: 西方生态农业排斥使用农化产品; 中国生态农业不反对化肥、 农药的使 用, 而是强调因地制宜, 科学、 合理、 高效率地投入, 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 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 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使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 结合的特征。

③范围: 西方生态农业仅仅限于种植业和农场规模; 中国生态农业立足于全部国土, 对整 个农业系统进行改造。 ④出发点: 西方生态农业从环境和资源保护出发 ; 中国生态农业从效益出发, 己从村级规模向乡、 县级规模发展。

2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追求目标不同:

①目标多样性: 西方生态农业是单一的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组成简单 ; 中国生态 农业目标多种多样。

②应用领域: 西方生态农业是仅以作物生产系统结合小规模饲养动物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 ; 中国生态农业提倡多维开发, 使物质循环利用, 能量多极转化。

③目标: 西方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无污染的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仅限于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 还重视产品的产量, 并要求与农民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3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同:

①理论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 中国生态农业综合运用多种理论, 建立 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②技术体系: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技术系统 : 中国生态农业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技 术, 并重视挖掘传统农业技术。

5. 简要分析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 1 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建立经济与生态良胜 循环体系;

4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 自控功能;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6 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相关文章

雁江这个村民靠养猪住上小洋楼(雁江区乡镇赶集时间表查询)

“他是真的能干,周围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4月26日上午,当记者向雁江区小院镇天古村村长吴文田问起该村村民杨清文时,吴文田赞不绝口的说道,这是他见过最励志的脱贫榜样。 “党和政府帮...

多措并举 多点发力 湖北麻城市犁耙水响闹春耕(松原犁耙庄大酒店)

3月30日上午,在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尚岗村的育秧大棚里,多多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明权带着10来个戴着口罩的工人,分厢作业,有的在用药剂拌稻种,有的在田间中棚里摆秧盘,有的在中棚钢架上铺尼...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模式”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纪实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模式”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纪实

这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也是我国农业科研机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今天,早在8年前,农业部、财政部先行一步,围绕产业需求配置科技资源,建立起现代农业...

科技赋能“菜篮子”让现代农业更有“价值”

春分时节,正是大棚蔬菜种植管理的关键期。3月20日,在登封市大金店镇雷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园里,大棚种植户郭大猛则悠闲地在大棚里转悠,毫无忙碌之意,但刚种植一个月的番茄枝叶繁茂、清翠无比,长...

实用与精致并存 海驰房车的经典车型都在这里(海姆奔驰房车4x4)

实用与精致并存 海驰房车的经典车型都在这里(海姆奔驰房车4x4)

对于众多房车爱好者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了解一辆房车的配置?亦或是,知道一辆房车的历史? NONONO,都不是。 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去哪儿才能买到心仪的房车?...

春风吹来新农潮这4位被取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都是著名老戏骨,令人惋惜(春风吹进门是什么歌)

春风吹来新农潮这4位被取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都是著名老戏骨,令人惋惜(春风吹进门是什么歌)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原创稿 手机当成“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科技变身“新农资”……时下,河北省乐亭县涌动起阵阵活力“新农潮”。从粗放式“红海”走向精细化“蓝海”,现代农业...